收藏文章 

18/11/2021Text: Helena HauPhoto: M+

看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剖析中國當代藝術40年發展

 

 

  1989年是一個轉捩點,先有六四事件、後有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面對社會和全球的轉變,加上89大展的影響及分水嶺後,有些藝術家以玩世不恭的創作態度,以示自己的情緒。現場可以見到方力鈞的《1995.2》,以大膽鮮明的色彩描繪了一個背對著觀者的男人,看似不禮貌的表達手法,以及三個穿著傳統的老人,表示想與過去的傳統告別。還有劉煒的《無題》,同樣以反諷刺的手法以示對社會的態度,畫面上的字眼「You want pig」感覺有點調侃。作品雖以粉色為主調,但一點也不浪漫,所繪的肉身、滴流的筆觸讓人感覺絲絲腐朽味。亦有些是直接指向政治事件,如王興偉的《新北京》,以油畫形成重現攝影師劉香城於六四期間拍下的照片,而微妙之處則是將傷者換成了企鵝。

 

方力鈞《1995.2》

劉煒《無題》

王興衛《新北京》

 

  除此之外,亦有藝術家開始反思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探討文化身份、傳統和歷史的命題。當中,有張曉剛著名的血緣系列作品《血緣——大家庭17號》;王勁松的《標準家庭》,展示了大量的中國式的家庭照;還有張洹的《家譜》,記錄了藝術家的一次性為表演——他以自己的身體為載體,在臉上被人用墨不斷書寫文字,直到墨水遮擋了臉,以探討身份認同議題。看到這件作品時,不禁想起同場另一件作品——邱志傑的《重複書寫蘭亭序一千遍》,作品同樣是以重複書寫的方法,直至宣紙上再也不留下一處白;雖然兩件作品探討議題不同,但微妙的相似之處卻又有其樂趣之在。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 17號》

張洹《家譜》

王勁松《標準家庭》

邱志傑《重複書寫蘭亭序一千遍》

 

 下一頁:90年代進入千禧年後的全球化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藝術 #希克 #藝術展覽 #M+ #希克藏品 #Art & Culture #Uli Sigg #中國當代藝術藏品 #張偉 #王廣義 #艾未未 #Artcation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