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2024Text: Helena HauPhoto: 官方圖片 & DIVA 編輯部
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感受歷史交匯中的文化碰撞與創新火花
世界史的有趣在於,不同文明在同一個歷史時空中,找到了相交的點。而文化交流的精彩在於,文化之間的碰撞迸發出火花,帶來了啟發與創新。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法國凡爾賽宮聯合主辦的最新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以十七、十八世紀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為背景,展出約150件文物,涵蓋宮廷肖像畫、瓷器、玻璃、玉器、銀器等工藝品,以及科技儀器等展品,從科學、工藝、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等領域,分為四個主題——「兩座宮殿」、「科學與外交」、「工藝互鑑與創新」和「藝術與新知」,回顧這趟跨文化的探索之旅。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中法兩國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都處於文化鼎盛期,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皇室生活的禮儀文化,以及對外探索的意願,成就了兩國文化交流的雛形。在展區「兩座宮殿」中,展示了清雍正的《明黃色男龍袍》、《雍正帝半身像》、《乾隆帝朝服像》,以及《國王路易十五像》、《國王路易十六加冕禮服像》,透過這些肖像畫和服飾,可以清楚窺探當時兩國對於帝王的描繪和審美。
當時,主要是法國傳教士來往兩國之間,作為文化輸入及輸出的橋樑。在展區「科學與與外交」中,可以看見當時法國在科學領域上的探索及發展,以及康熙帝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隨著傳教士的到來,清宮開始出現千里鏡、地理觀測和測繪儀器等,清宮也開始仿製歐洲科學儀器,編印科學書籍等。其中,以歐洲地理測繪法製成的《乾隆內府與圖》銅版,就記錄了當時清代全國範圍大地測量的成果;而《盤式手搖計算器》則是法國數學家布萊士·帕斯卡製造了第一台機械計算器「帕斯卡計算器」的變奏。
除了新奇與讓人大開眼界的科學小儀器,瓷器、玻璃、琺瑯等傳統工藝品也在兩國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展區「工藝互鑑與創新」和「藝術與新知」中,便可以看到一些美輪美奐的傳統工藝品、中西合璧的繪畫作品,以及它們之間的影響和發展。例如,來自法國的琺瑯來到清宮後,從原本的銅胎發展到陶瓷上,成為琺瑯彩瓷;傳至瓷器之都的江西景德鎮後,更衍生出「粉彩」;如展品《花蝶紋碗》上的胭脂紅釉為歐洲傳入,是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種之一,結合粉彩燒製,色彩十分純粹嬌豔。
此外,展覽中還有一件作品十分有趣。這件《菊花紋壺》的壺身繪以中國風格的花卉紋樣、明亮的黃色與大紅象徵著帝王的威嚴和皇家的氣派,壺底印有乾隆年製,但原來這件看似傳統工藝的瓷器是一件「中國訂製、法國製造」的「洋琺瑯」,由十八世紀著名琺瑯工藝師約瑟夫·科托所署,是一件工藝交流之作!
另一邊廂,路易十四為情婦蒙特斯龐夫人打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特里亞農瓷宮(建於1670年)。之所以被稱為瓷宮,是因為整座宮殿由青花彩陶製成,藍白相間的色調源自當時法國和荷蘭仿造中國青花瓷的錫釉陶。雖然宮殿維持時間不久,因為修繕費用昂貴而被荒廢,但它依然留下了文化交流的印記。或許,這就是世界的有趣與文化碰撞迸發的火花!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
時間:2024年12月18日 – 2025年5月4日
地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展廳9
門票及詳情可按此處查詢。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