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流通的五元紙幣,曾經由滙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首間華資銀行中華匯理銀行及有利銀行發行。滙豐在1976年停止發行前的這批1975年五元紙幣,設計比早年「大棉胎」(1927-1959年)較小,暱稱「中張」。
滙豐銀行「大青獅 」50元紙幣藍色主調版 自1968年開始發行,到這個1983年版是最後一年
渣打銀行於1979-1982年發行的50元紙幣,上有一隻獅子踏着球而被稱「獅子踩波」
渣打銀行於1985-1992年發行的50元紙幣,紙幣左邊的條形較長和有一隻獅子,被稱「長棍獅」
「紅衫魚」是最通行且沿用至今的100元紙幣暱稱,而滙豐於1977-1983年發行的100元紙幣比較淺紅,則被稱「胭脂紅」
二戰時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大量金屬被熔掉製造子彈、槍械等武器,香港政府在二戰前因應巿面輔幣短缺而發行雙面印刷的一仙(一分)、五仙(五分)及一毫(十分)紙幣,到1945年重光後,改為單面印刷,期間大部分貨幣由日本軍票代替。
二戰結束後,香港一元紙幣由戰前的紫啡色改為淺藍色印刷。1949年再改為綠色。1952年改印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肖像,至1959年停止發行。
匯豐銀行於1986-1989年間發行的香港20元紙幣,別稱「黑柴」;渣打銀行發行於1985-1992年發行的香港20元紙幣,因左邊的條形較長和有一隻龜,則稱「長棍龜」
渣打1977年發行的$500「大棉胎」「鏡架」紙幣
滙豐1969年發行$500「光頭佬」「大棉胎」紙幣
認真的紙幣收藏家,跟其他收藏家無異,直至捕獲心頭好前,未必樂意分享,公諸同好,甚至只圖己有,鮮少示人,入門藏家只好摸着石頭過河,到香港歷史博物館買本香港貨幣史參考,再到好旺角走一趟,進貢學費,或可先圖個自得其樂。
或者,正如老一輩所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否用new money買old money也好,看得開,放得下之間,偶拾雅趣,玩藏養志,憑藉一張紙幣,發掘face value以外的歷史價值,這個城市經歷過甚麼變遷,或許更重要。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