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06-05Text: Yoko CheungPhoto: Daren Cheng

【在宅醫療】家才是最好的病房!社企醫生上門實現患者在家終老夢

盼將來有醫護上門為自己診症

 

  「老友所醫」成立幾年,但在最近兩年才開始推行上門應診。馮醫生指最初主要到院舍為長者提供診症服務,但他接觸過不少長者後,開始覺得住院舍不是最好的出路:「我自己年紀也開始大,有時在院舍見到這些長者都會在想,會否有一日自己都躺在這裏呢?醫生都會生病、中風,都會患上痴呆症的。」他曾問他的醫生朋友,如果自己生病後,會否上門為他診症?「大部分、絕大部分都不會,其實都能猜到,因為沒有這個風氣,他們覺得上門看病風險很大。我覺得如果我真的想要,不如就自己推動這件事。」

 

  上門診症推行兩年多,提供服務的醫生仍有限,但他相信隨著愈來愈多人了解這種醫療模式,會有更多有志的醫生加入。在訪問前一晚,馮醫生完成3個預約,兩個在元朗,另一個在旺角,忙到10時多才「收工」;他笑言雖然有點累,但很開心。「我覺得我做的事某程度上是為其他人開路,更多人加入,將來我都能得益。」他續指,如果香港有更多醫生提供上門應診,醫生是在病人社區附近,預約後可安排一至兩小時後上門,這樣相對而言時間成本較少,愈多醫生做,就愈有效率。

  

 

醫護關係可如細水長流

 

  公立醫院長期爆滿,醫護人員壓力繁重,接見、了解病人時間不多;雖然不一定影響治療質素,卻偶爾感覺欠缺溫度。馮醫生曾在公立醫院工作7年,指醫院的醫護關係不一定差,當中視乎很多因素,但在宅醫療某程度上一定要好,「因為你只是面對一個患者,沒有藉口說太忙。」再者,從接到患者聯絡,到上門提供服務,中間經過很多來來回回的溝通,那段時間亦已建立起關係。「醫院是病人來到,解決問題就離開;但在宅醫療是很漫長,很多時關係是延續下去的,下次有問題會再找你,有點細水長流的感覺。」

 

  醫護關係良好,病人在看醫生時,除了感受到身體被治癒,連帶被病魔折磨的情緒亦能逐漸癒合;而醫生在過程中,亦能感覺到被重視。馮醫生指上門應診,很多時病人家屬會請假等他上門,有時甚至是全家人一起等候,希望可以與醫護人員有更好的溝通,處理好家人的病情,他形容整個體驗「很舒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以伊衝突升級,北韓派兵增援俄羅斯,你會否擔心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 立即投票

更多有種生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在宅醫療 #醫生 #上門應診 #人物專訪 #老友所醫 #銀髮族 #社企 #養老 #終老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