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23-07-12

【FOCUS】居民重拾加槓桿? 6月兩大數據現背離


  內地「招保萬金(招商、保利、萬科、金地)」四巨頭6月銷售額齊錄按年下跌之際,當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卻超預期按年多增,居民短貸更錄史上最強6月。加上當月整體人民幣新貸、社會融資增量雙雙大超預期,顯示「大刺激」遲遲未見,但「穩增長」卻持續發力。

 

  不過,驚艷背後不乏陰影,上半年居民中長期貸款較去年同期縮水1000億元,須知2022年是地產投資、銷售衰退年。隨著今年總計5.5萬億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券到期,樓市冷暖攸關償債信用。



中長期貸款增4630億元



  人民銀行周二(11日)傍晚公布,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05萬億(預期:2.32萬億),新增社會融資增量4.22萬億(預期:3.1萬億),似反映央媽減息動作顯效。

 

 


  最大亮點為住戶貸款,6月新增9640億元,按月飆升1.6倍,及超越過去5年歷史均值水平;其中,居民短期貸款4914億元更錄歷史同期最高,背後或跟高溫天氣帶動空調等家電消費,以及前期房地產銷售滯後的裝修活動有關。

 


  而最大疑團則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內地房企6月銷售額可謂全軍覆沒,龍頭如招商、保利、萬科、金地,亦按年分別跌28%、29%、23%、37%,但以按揭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卻一改4月的縮水1156億元、5月的僅增1684億元,錄大增4630億元,何解?

 


  解釋之一是,盡管6月新樓銷售不景,但二手房銷售卻按年略增;其二是6月新能源車銷售按年增逾35%的拉動效應;其三不排除部分居民以較低息的中長期經營貸置換存量房貸,甚至銀行半年結跑數。



LGFV臨5.6萬億債務到期



  普羅大眾在6月似有跟隨企業加槓桿之勢,但若計上半年,居民中長期貸款較去年同期縮水1000億元;而2022年商品房銷售慘錄暴跌26.7%,為繼2014年後首次告負。由此帶出一個問題,即2023年商品房銷售額會否再錄負增長?而此對高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以及銀行有何衝擊?

 

 

 

 


  據惠譽測算,今明兩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LGFV)各面對逾5.6萬億、5萬億元債務到期,其中今年的境內債務到期額就達5.5萬億元。就在上周,市場傳聞工行、建行正馳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包括提供超長期貸款及暫免付息。而截至昨日,內銀市值已較5月份高點蒸發約770億美元。

 


  不過,決策層的研判仍然樂觀,繼總理李強在達沃斯論壇指「中國經濟今年回升向好態勢較明顯」後,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泽再指,「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長期向好基本面不會改變」;而最高層昨日再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換言之,憧憬中央出手撒幣救市,還要再等。

 

延伸閱讀

FOCU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