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22-08-29

【陶冬專訪】三任聯儲主席抗滯脹的故事(有片)

  美國經濟正面臨滯脹的風險,被市場押注為「骨子裏是鴿派」的聯儲主席鮑威爾,上周五(26日)卻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領銜放鷹,一句加息「no place to stop or pause」,並警告不可避免給企業和家庭帶來「some pain」,觸發美股暴瀉,美元指數衝上109大關。

 

  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部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博士接受《經濟通通訊社》專訪時,就回顧了70年代中的聯儲主席伯恩斯和80年代初的聯儲主席沃克爾開出的不同政策處方,得到不同的經濟結果,一探鮑威爾會選哪一條路。

 

  他指,在現代歷史上,滯脹只發生過兩次,第一次在1973-75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原油禁運,催生出了第一次滯脹。第二次在1979-81年,伊朗霍梅尼革命摧毀了伊朗的石油產能,原油價格再次暴升,催生出了第二次滯脹。由於這兩次滯脹相隔很近,也有人合在一起稱其為滯脹時代。

 

  在第一次滯脹期,為了遏制通脹,時任聯儲主席伯恩斯在1972年3月到1974年7月的兩年半時間,政策利率從3.18%急升到13.55%。此後美國經濟迅速跌入衰退,聯儲又極速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4.75%。

 

  伯恩斯的快進急退,留下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通脹預期。

 

  由於人們對通脹的預期沒有改變,儘管通脹率有所回落,工資與物價的螺旋上升機制並沒有被切斷。伊朗危機觸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從13美元上升到33美元一桶,美國通脹很快掉頭回升,1979年達到11.3%,並維持在雙位數長達三年的時間。

 

  1979年沃克爾接任聯儲主席,他在1980年遵循過去的漸進式加息,但是發現通脹並不受控,於是在1980年改變策略,不再投鼠忌器,將聯邦基金利率推高到接近20%。美國經濟陷入長達5個季度的衰退,但終於遏制了通脹勢頭。

 

  陶博指,沃克爾「犧牲增長專注通脹」的做法得到了多數經濟學家的讚賞,而伯恩斯的「通脹/增長兼顧」的做法就一般被認為不成功。「鮑威爾是伯恩斯,還是沃克爾呢?我們拭目以待。」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專訪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