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4/2015
一九四八年的十年發展計劃
一九七三年,港督麥理浩推行十年建屋計劃,為超過一百萬港人興建公營房屋,不少香港市民仍然記憶猶新。然而,早於一九四八年,香港曾經頒布一個十年計劃,其時適逢戰後重光,百廢待興。日佔前大量居民離港,至此陸續歸來;當時國共爆發內戰,導致移民南下香江,時任港督葛量洪提出了十年八項發展計劃,範圍涵蓋多個方面,制定了戰後的具體發展方略。
一、 興建新式機場。鑑於啟德機場範圍太少,遂決定於深灣或昂船洲興建機場。其後由於昂船洲平地不足,需要透過大幅填海解決問題,最後擱置。而深灣發展計劃更不了了之。
二、 遷移九龍車站。舊尖沙咀火車站及路軌,佔用海旁地段。當局認為將臨海地段拍賣,即有助增加政府收入。直至七十年代,尖沙咀車站遷至紅磡,尖沙咀火車站原有地段則興建商廈及文娛設施。
三、 遷移各區軍營。香港重光後,市區不再需要大量武備。當時,尖沙咀仍有威菲路兵房、漆咸道兵房;深水埗亦有軍營。凡此等軍營,若果遷出,地皮即可用作其他商住用途,有助發展經濟。
四、 改善海上交通。其時貿易仍然倚重海運,故當局斥資六百萬改善燈塔、水警輪及雷達等設施,同時勸諭各個商貿提升設備,以應需求。
五、 各區填海計劃。為了增加平地,興建房屋、發展經濟,政府決定於堅尼地城、中環、北角、香港仔、長沙灣及紅磡灣等區填海。中環愛丁堡廣場、香港仔大道、長沙灣工業區、紅磡理工首期校舍,皆是此期填海後興建的重要地段或設施。
六、 興建醫院學校。戰後人口增多,衍生醫療及教育問題,十年計劃決定增加兩項設施,以應需求。
七、 供應工業食水。政府擬通過開闢大欖涌水塘,儲備水源,為屯門工業區各個紗廠並其他行業提供食水。
八、 開闢山地耕地。隨著經濟發展,臨近市區的耕地,當局建議收回,並開闢道路,並作工業發展。
通過葛量洪總督頒布的十年計劃,略可窺見戰後殖民地政府的發展大計。其中市區填海、遷移軍營、開闢新地,皆是解決市區平地不足拓展工業住宅發展而制定的策略,而發展工業,代表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特色。至於發展海上交通,對於當時仍然依賴海運的香港來說,猶為重要。六十多年之後,回望當年的宏圖大計,不僅驚嘆昔年政府的雄才偉略,對於今人理解香港發展的輪廓,亦饒富意義。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