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4/02/2016

一些湮沒了的地理特徵:北角

  香港開埠不久,英國殖民地政府致力開發四環九約,中區成為政治、經濟及商貿軸心,而華人的活躍範圍則集中於上環。英國商人顛地曾購入灣仔大段地皮,號稱「春園」,惜不久便撤資,土地輾轉落入華人手中,其後成為娼妓集中之地。渣甸洋行則購入東角地段,發展倉庫等業務。而遠在四環以外的北角,由於西鄰有銅鑼灣,東鄰有筲箕灣,導致北角的地理特徵變得明顯。然而,經過多年的填海以後,北角已經湮沒於多次的填海工事之中了。

七十年代.北角。圖右有煙囪是發電廠

  北角的位置,大概位於今日的舊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而戲院兩旁有大強街及電廠街,並附近的城市花園,昔日便是北角發電廠的所在。一九一零年代,鑒於灣仔發電廠不敷應用,香港電燈便決定將電廠遷移北角。直至一九七八年,北角發電廠才正式退役。

 

  二十年代開始,北角的兩側先後進行大規模填海。其時,南洋華僑郭春秧購入今日北角春秧街一帶地皮,位處北角的東側,原擬興建糖廠。然而,適逢糖價大跌,故轉而興建房屋,其中連續四十間的房屋,稱為「四十間」。春秧街的北面有和富道,原稱碼頭倉庫道(Wharf Road),該處原有倉庫,其後改建成和富中心。

 

  三十年代,政府與皇家遊艇會達成協議,遊艇會遷往奇力島,而於原址進行填海,興建中央倉庫(即其後的政府物料供應處)。在此以前,香港各地皆有大小倉庫,而較大者有灣仔的皇家倉庫,鑒於倉庫過多,難於管理,而耗費頗巨,故於北角興建統管全港物資的倉庫,以便跟進。

十九世紀末,圖中靠上方的海角,即屬北角

  經過三十年代的填海,北角原有的地理特徵已經消失。昔日的北角原不包括七姊妹,戰前的七姊妹原是海灘,即今日七姊妹道一帶。戰前,七姊妹曾經是香港極受歡迎的泳所,並且孕育了不少游泳好手,而不少泳棚皆落戶於此。由於八十年代地下鐵路通車,北角站的設置導致地理概念上的改變,故此今日一般將北角及七姊妹統稱為「北角」。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