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6/06/2017

香港最愛的百年建築

  電視播放世界各大城市天氣預報,或有關旅遊點介紹,都會用一個建築物或建築群去顯示是哪一個城市。比如倫敦就是大笨鐘,巴黎就是埃菲爾鐵塔,紐約就是自由神像,悉尼就是歌劇院。這些建築就是該城市的地標。

 

  那麼香港,甚麼是我們的地標呢?一直以來,世界各地的電視提到香港,很多都以天星碼頭的鐘樓作為香港的象徵。但生活在香港,熟悉這裏的香港人,可能還會有對其他建築的想像。

 

  建築,是一個城市的標誌。它除了是人們居住、活動的場所和需求之外,還是生活其間的人的身份、文化的符號。建築作為一種令人產生美感的藝術,超越其他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的功能,更能代表城市居民的共同體驗。

 

  兩年前,香港建築中心主辦「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活動,邀請全港市民從一百項入圍的建築中,投票選出十項他們最愛的香港建築。不是選最優美、最有特點、最有建築專業價值,而是選最愛。不限於單棟建築物,也包括交通建築,主題空間,和建築群。投票採取網上投票的方式,逾一萬五千人經網上投票,按每人最多可投選十項建築物計,大會收到的總票數超過十五萬。2015年3月20日,這個名為「『十築香港』 - 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宣布結果及舉行公開展覽。

 

  接著,香港建築中心編輯出版了一本書,書名與活動名稱相同。這本書,不僅介紹當選的十個建築,而且介紹了提供投票選項的100個建築。介紹中,除了讓我們認識我們生活其間的建築的來歷,也讓我們認識豐富有趣的香港歷史。

 

  199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舉辦「十大優秀建築選舉」,由建築專家選出的十大建築有匯豐銀行總行、中國銀行總行、香港會展新翼、禮賓府、立法會大樓、新凌霄閣、半島酒店等。

 

  到2015年由市民投票選的「最愛」,上述七個建築都沒有選上,同樣獲選的有香港國際機場、尖沙咀鐘樓(「最愛」選的是舊尖沙咀火車總站連尖沙咀鐘樓)、志蓮淨苑;另外七個「最愛」是山頂纜車、尖沙咀天星碼頭連五支旗桿和中環天星碼頭、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海洋公園、雷生春,還有大澳屋棚和九龍城寨。

 

  最離奇的是在1993年已經全部拆除、現已不存在的九龍城寨,居然仍留在市民的記憶中,被選為最愛的十建築之一。採取網上投票,相信以中青年人居多,他們應該對二十多年前存在的九龍城寨沒有太深印象,何以會投票給它?

 

  九龍城寨是英殖時期一個三不管小區。起源於1842年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後,清政府於1847年建立九龍寨,在此駐軍,與對岸的港島對峙。1898年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租借給英國,但清朝力爭九龍城寨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位處英國轄區之內的清朝駐地。其後清朝官員撤走,這裏再無中國官員管轄,但港英沒有法律根據去管,於是成為三不管之地。

 

  1949年後,大量難民湧入,城寨就成為妓院、賭檔、鴉片煙館、狗肉食堂林立,和無牌醫生的集中地。只有0.026平方公里(約28萬平方呎)卻住了5萬人,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由於九龍城寨不受香港建築條例管轄,於是亂建房屋,街道狹窄如走廊,建築群凌亂而醜陋,何以會成為「最愛」?

 

  對於九龍城寨當選為「十築」的「最愛」,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陳翠兒說,九龍城寨「是一個謎,是一個不可理喻,像天然森林般生長出來的石屎森林。它有著自己求生的方法。充滿著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衍生出來的空間立體而有機。超越人為理性的尺度。這些非建築師或城市規劃師設計出來的社區群,包括著人生存的智慧,值得我們反思。」

 

  所謂美,的確往往是不可理喻。就像羅丹的雕塑《老妓女》一樣,你不能說它醜,因為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九龍城寨也是一種生命的真相。它的美感是從對人類求生的醒悟中來。

 

  九龍城寨的違章建築群,是英國人固執於合約精神和法治觀念下的產物。1984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雙方在1987年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從此時到1993年實施清拆,好幾部港產片在這裏取景,一群日本探索家在此描繪城寨地圖,他們其後在東京和橫濱之間建立了仿九龍城寨的川崎倉庫遊戲機公園。它是在一個工廠倉庫上構建的,沿著一個鏽跡斑斑的指示牌,遊客一下子彷彿重現了當年的城寨風光。中英協議清拆,香港人當時不理會,倒是日本人懂得欣賞羅丹的《老妓女》的這種生命真相。現在去日本旅遊,還可以去九龍城寨的仿製品,去重溫舊日情懷。

 

  陳翠兒在《十築香港》一書的前言,引用了美國建築家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一段話:「當建築超越了遮風擋雨後,開始向我們傾訴這個世界……激發我們的感受及思考。它代表了社會理想,代表了政治言論,代表了文化象徵,也見證了記憶的力量。」

 

九龍城寨是印證了這段話嗎?

 

  建築並不等於建築物。建築物是單一建築,而建築物群就形成了城市的共享空間。《十築香港》一書將香港建築分六個部分介紹。

 

  「政府建築」包括中區警察建築群、前港督府(香港禮賓府)、香港大會堂等,也有已經拆除只留在舊照片和記憶中的建築,如舊大會堂、郵政總局大樓(第三代)等。「機構建築」包括香港大學本部大樓、英皇書院、舊牛奶公司倉庫(藝穗會)等。「宗教建築」,如聖約翰座堂、錫克廟、志蓮淨苑等。「商業建築」,如舊山頂餐廳、舊上環街市(西港城)、半島酒店、重慶大廈等。「民間建築及屋邨」,如大澳棚屋、九龍城寨、甘棠第、雷生春等。最後是「街景、景觀及基礎建設」,如中環街市、山頂纜車、香港國際機場等。

 

  整體印象是,介紹出來給市民投票的百項建築,絕大部分都是古舊的建築物或建築物群,包括街景、景觀也都是舊時風貌的保留,比如荷李活道、榕樹頭廟街、油麻地果欄等。另外,就是許多已拆除的古老的建築,它們被拆除不是由於坍塌的原因,而是城市發展所致。新的建築物,提供的選項,似乎只有北京道一號,其他近年高聳的著名龐然大物,完全沒有被提出來給市民投票。相信真正懂建築藝術的人,大概都不覺得有甚麼價值。

 

  陳翠兒在《十築香港》的前言說:「從投票結果和市民心聲中,我們明白到記憶的力量是何等強大,好好利用這股力量,可以成為城市的推動力。」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

作者:香港建築中心

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 #文學 #建築設計 #Art & Cultur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