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2020
一隻定窯大盌的啟示:為何大家愈來愈少在私人市場買賣定窯器?
幾天前,香港佳士得拍賣一隻宋/金時代定窯刻蓮紋大盌,估價6,000,000 - 8,000,000港元,經過激烈競投之後,最終以27,850,000港元成交。佳士得稱此盌為「亞歷山大定窯盌」Alexander Ding bowl是因為唯一記名收藏家是William Cleverley Alexander,但此大盌在1931年已於倫敦蘇富比易手,稱此盌為「亞歷山大定窯盌」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只是一種噱頭,與戴維德基金會所藏的一對鎮館之寳「戴維德供瓶」David vases在重要性和意義上不可同日而語!
大概從十五年前開始,我的客人和一般收藏家已不再在私人市場購藏定窯器,原因是當年的高仿定窯器在工藝方面已仿到九成似以上,有竹絲擦痕、淚痕,而修足的工藝更是無懈可擊,唯一仿不到的是器型的細微特徵和土沁。
最近十年八年,高仿定窯器在工藝方面更上一層樓,令到不是經常接觸定窯器真品和贗品的收藏家和行家更難將兩者分別,因此一般買賣唯有依賴熱釋光分析報告,但熱釋光分析已被騙子們找到攻陷的竅門,不再成為可以百份之一百信賴的科學分析技術。
談到買賣定窯器,我最佩服日本的行家。他們洽購定窯器,從不依賴熱釋光分析報告,只靠目鑑。他們先看器型,再看釉色、釉光,燒造工藝、土沁,只要有一樣不過關,他們便放棄,從不冒險或心存僥倖,因為對他們來說,商譽比甚麽都重要。據不少日本行家跟我講,在日本做古董買賣完全靠口碑Viva voce,只要賣錯一件東西便沾上污名,翻身無望,因此他們不會把買賣視作等閒,是我見過所有行家之中最認真的行家。
有一年買入一隻定窯刻花折腰碟。我從不懷疑是高仿,因為除了刻工流暢,竹絲擦痕、淚痕,修足工藝也令我相信是真品,但兩個日本行家卻異口同聲說折腰的線條不暢順,是高仿。我雖然半信半疑,但為了慎重起見,便將它放在櫃子裏,一放便是幾年,直至某一年我找到一塊折腰碟的殘片,兩相比較,才發現破綻所在,令我由衷佩服兩個日本行家的眼光。
是的,真品和贗品看似平平無奇、一模一樣,但兩件折腰碟修胎的手法卻有分別,亦只在細微處顯現出來。粗心大意的我雖然賠了不少銀両、受了一點教訓,但學了一點點觀察器型的學問,也總算有得着!
事有凑巧。上星期荷里活道一位行家給我電話,問我想不想食仙丹,他說有一位收藏家想將手上的定窯器藏品釋出,叫我趕快去他的店鋪看貨,否則蘇州過後無艇搭。我去到他的店鋪,他卻打開手機給我看相片,真想給他幾個爆栗!東西全是重器,但釉色太白,刻花手法並不流暢,我因此認為不開門,他卻認為我不懂。我從來不跟賣家爭論,因為浪費時間兼沒有意思。
我已沒有買賣定窯器十多年,原因是高仿愈來愈厲害、真品的叫價愈來愈高,一般收藏家又不敢在私人市場買貨、資深收藏家幾乎全部湧向拍賣市場——這些都是令到定窯器在私人市場的買賣無以為繼的主要原因。我相信未來定窯器的拍賣市場價格將會愈來愈高的同時,私人市場的買賣將會更加如一潭死水!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