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09/12/2019

香港藝術市場雖大,可有足夠具份量和質素的獨立藝術媒體支撐?

  香港秋季拍賣結果塵埃落定。

 

  每一季完咗都會有朋友問:「今年個市怎樣?」

 

  如果只看佳士得拍賣行的post-sale新聞稿大小標題:「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總成交26.3億港元 」、「3場晚間拍賣共創下1,062,602,500港元成交總額, 創下佳士得亞洲晚間拍賣有史以來最高成交額」、「常玉《五裸女》成為本年度亞洲成交金額最高之藝術品」、「百達翡麗『 L'Heure Bleue 』型號2523刷新亞洲最高成交腕表拍賣紀錄」、「買家來自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新世代藏家崛起 — 逾20%的買家為千禧世代藏家  」、「包括常玉、金煥基等多位西方及亞洲演出者創世界新記錄」、「『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之工藝精品及Tuan Pham珍藏之『重要越南藝術薈萃』 專拍均100%成交  」……從表面睇,整體成績看似真的不錯,但以筆者曾擔任拍賣行關公的經驗而言,以上資訊其實只不過是經過整個公關團隊精心設計的「面子」,真正的「裡子」還需有心人去深究和拆解。 

 

  例如,與其看新聞稿說(吹)了些什麼,有心人或會更有興趣看看當中沒有說到些什麼:總成交金額跟去年秋拍比較如何?整體拍賣件數和成交率對比去年同期又如何?那一類拍品流拍率在本季特別偏高?以上數據跟其主要競爭對手比較如何?等等……這些可說是某些拍賣行的“inconvenient truth”有時可能更值得我們去研究。但據筆者所知,除了少數國內媒體還會願意做綜合數據分析和深入報導之外,本地觀眾如果沒有訂閱或跟進微信藝術新聞的習慣,但又想在本地媒體查看相關資訊的話,基本是不容易找到的。

 

  考慮到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中心」這個事實,我們也許會好奇問:為何香港藝術市場so called的這麼大,我們卻支持不了一個可以專注做深度藝術新聞而又可自給自足經營的獨立媒體?相反在國內,不少藝術自媒體卻可以做到既有詳盡內容又有足夠serious reader和高質客戶支持,做得有口皆碑兼可賺得盤滿缽滿?

 

  究竟是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媒體,還是有怎樣的媒體就會有怎樣的讀者?這個雞先定蛋先的問題,實在不好回答,但如果讓我們諗深一層和想遠一點,當知道我們真的不能再逃避去解答:隨著香港藝術館近日重開,加上西九文化區M+ 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1至2年內正式全面開放這些重大事件發生,但我們竟然後知後覺香港原來是沒有足夠(不是說沒有,但如果你對比一下內地和台灣的情況,你自會明白我們欠缺了些什麼)具份量和質素的媒體去做好介紹/分析/評論等工作,情況就等同於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咁大件事,但竟然找不到一間專業的媒體去做好深度報導般,這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偏偏卻成為了香港這個「享譽國際的藝術市場」的一大發展隱憂……但願更多有心人能為此出謀獻策。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以伊衝突升級,北韓派兵增援俄羅斯,你會否擔心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藝術媒體 #藝術新聞 #秋季拍賣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