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2/02/2021

「我不是來自有錢家庭,可否入行做藝術?」:為何藝術總顯得如此高冷?

  早前,在中環為我的香港大學本科學生安排了一個「藝廊深度遊」。

 

  逛完一眾畫廊後,我問他們有甚麼特別感想。

 

  Surprisingly,其中一位同學說:「老師,我不是來自有錢家庭,不知可否入行做藝術?」

 

  當時,我這樣回答:「當然可以!拿我本人做例子吧:我在公屋長大,不是甚麼名校出身,更不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大學畢業,在大學也完全沒有讀過藝術,但我今天不是好好的當上了你的藝術導師嗎?」

 

  事後,我不時都會回想起這位同學的提問,不禁慨嘆,為何時下畫廊會給年輕一代這種「高不可攀」的感覺?

 

  是因為某些藝術品的高昂價格,令他們覺得藝術已經變得好像本港千萬豪宅般拒人於千里之外?

 

  還是因為某些畫廊員工的一身貴氣裝扮,以及有時不太welcoming的迎賓態度,令他們有種「自慚形穢」的感覺?

 

  想進一步了解這種藝術界的「堅離地」現象的朋友,或許可以看看藝術圈中的一些KOL的社交媒體作為參考。

 

  他們的帖文有甚麼特徵?

 

  1)平日生活離不開山頂獨立屋醉人美景、米芝蓮星級餐廳美食、法國頂級紅酒、古巴珍罕雪茄、歐洲限量版名牌手袋、高級私人會所派對、私人遊艇出海、滑浪打golf等,可說是極盡奢華之能事,「人生勝利組」之典範無疑⋯⋯

 

  2)有關藝術的內容,不是國際級藝術家的天價作品,就是與某某名人藏家的合照和互送高帽式的你tag 我、我tag 你,無限輪迴,樂此不疲……

 

  結果,外界對於藝術界的印象就是一個給社會上流人士dominate的場合,或藝術只是那些有錢人的玩意,與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沒甚麼關係……

 

  To be fair,有錢並不是罪,我們也犯不著以有色眼鏡去看待有錢人的生活習慣和收藏品味(藝術贊助人對於藝術發展的重要性,有看過香港藝術館正在展出的Botticelli展覽的朋友當會了解,這個可另文再談)。

 

  我著緊的反而是,如果我們希望香港藝術生態(ecosystem)有更健全和更持續的發展,我們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更主動和積極去引導學生以一個開放的態度,嘗試理解這個必然牽涉金錢操作的藝術世界 —— 而非一味消極地迴避,甚至盲目批判和抗拒藝術界的商業運作?

 

  舉例,剛在黃竹坑de Sarthe Gallery展完的《雙飛花狽》展覽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初接觸藝術的朋友親身體會到當代藝術界背後的各種人為操作和不公平競爭的情況(展覽詳情可觀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P-vAo5hhA&t=42s)。但在「不完美」的現實中,展覽藝術團體「雙飛藝術中心」特別為觀眾設定了一個裝置作品《雙飛切片》,讓訪客可以低至港幣一元的價錢租用剪刀,然後從畫布中剪出自己想要的部分(如下圖),名正言順成為一個新晉藏家(collector)。

 

 

  「在貧富差距中體驗愛」,是「雙飛藝術中心」的創作口號。但這個展覽啟發到我的是,這絕非只是一個口號,而應該是每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景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藝術教育 #藝術 #有錢人的玩意 #藝術為何高冷?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