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1-03

錢去那裏了?畫廊vs拍賣行盈利大揭秘

  市場在休假,正是退修學習的最佳時機。之前各大拍賣會一片鬧哄哄的,有些基本概念還沒來得及解釋。不論投資抑或收藏,現在購買一件像樣的藝術品,至少得上萬港元起跳,這錢到底往哪兒去了,又最終落到誰的口袋,作為認真的買家,必須有個了解。本周,我們就來談談藝術品的初級市場(primary market)和次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

 

  我們買賣藝術品,很少是直接跟原創者直接購買的,通常會透過中介機構,這個機構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畫廊和拍賣公司。除了售賣形式之不同,畫廊和拍賣公司從本質上而言,其實是經營著兩個幾乎互不相干的市場的:畫廊賣畫,最初是擔當經理人角色,找尋自己認為有潛力的藝術家,為他製定未來的發展規劃和市場策略,包括一年舉辦多少次展覽、在哪裏開展、展覽甚麼、投入多少幅作品進入市場、明年漲價多少等等。買家從畫廊購入的作品,理論上是一手貨,而東西賣出了,畫廊會跟原創者按約定的比例分享利潤,對於進行這種交易的環境,我們稱之為「初級市場」。

 

  至於拍賣公司,最初是不管一手市場的,他們的服務對象,本來只是那些看夠了某些藏品的收藏家:拍賣公司把收藏家希望出手的作品徵集回來,然後再廣發英雄帖,召開武林大會(即拍賣會),讓有興趣接手的的買家相互爭奪,然後自己賺取佣金。這個過程之中,作品的原創者—即藝術家本人—是完全沒有參與其中的,也就是說,即使東西拍到了火星價位,但藝術家除了名聲大噪以外,實際上沒有一分錢進得了口袋,賺錢的只是收藏家,以及提成的拍賣公司。進行這種二手交易的,我們稱之為「次級市場」。

 

  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假設。正如汽車買賣,很多經銷商4S店都開始回收自己品牌產品作二手交易,而很多二手車行亦開始代理尚未正式登陸當地市場的外國新車。畫廊和拍賣公司由於各有優點,他們所擔任的初級和次級市場角色,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之下已互相轉化。譬如說,買家在某畫廊買了一位藝術家的畫作,畫廊本身很喜歡這作品,於是在買賣時已訂下協議,買家若干年後如果想把東西出手,可以再找他們,於是一幅佳作在同一畫廊之內,可以來回出入三、四次,甚至更多,這就是畫廊開始兼營次級市場的雛形;至於拍賣行,由於同業競爭激烈,為了製造話題、突出自己,以吸引買家到自己一邊,他們會邀請那些已經用不著經理人的大師,為他們舉行新作的專場展覽和拍賣,又或者精挑細選一班名不見經傳但潛力優厚的新人,給他們一個暴露於群眾目光底下的機會。這種情況下的拍賣,原創者就可以分享成交後所帶來的利潤,與初級市場無異。

 

藝術市場的生態愈趨複雜,下次要講的題目,提示就在本圖

 

  這種經營方式的演化,除了畫廊和拍賣行之間存在商業競爭,還有一個挺有趣的背後原因——跳槽!拍賣行和畫廊長期作戰,但在裏面工作的人們可不是。拍賣行的大佬最後經常自立門戶,而畫廊裏的員工也會走進拍賣公司汲取新經驗,於是彼此的經營技倆就漸漸互相轉移了。怎樣,好玩吧?但是,話題還沒講完喔,下周再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

更多藝術投資秘笈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