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8-06-26

80後狀元:態度影響事業高度

  科企Wave Commerce及STEM in Action(運算思維挑戰活動)共同創辦人陳汝昌(William),育有一名8歲兒子。

 

陳汝昌(左二)夥傑出學生Joanne創辦STEM in Action,把超過50個地區參與的運算思維挑戰活動Bebras引入香港。圖為他與多國代表商討活動。(受訪者提供圖片)

 

  都說現在大學教的科技知識,畢業後已落後,身為科企人有何育兒心得?他說最重要的事情永遠不會out,因為:1)中英數畢生受用;2)怎樣結交朋友,合作做學校project,職場通用;3)做人態度影響事業發展(如對老師、對工人姐姐都要一視同仁),「因為你態度不好,一定走得不遠。」

 

  陳汝昌坦言,兒子並不認為他叻,其實20多年前他已拿下香港傑出學生(傑生)、九優狀元。他做每一件事情,都全力以赴,對於10後獨子,80後爸爸堅持身教再講道理,「因為他不信權威」。

 

跨世代轉變 欠獨立思考

 

陳汝昌(左二)與母校皇仁書院的傑出學生師兄弟聚首一堂,交流心得。(受訪者提供圖片)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已辦了33年,青苗基金主席、福布斯合夥人林曼雅(第6屆傑生)觀察到,新生代較前輩欠缺獨立思考及自主行動。陳汝昌同意,由於社會結構轉變,新生代傑生不限於草根或普通家庭,貧富懸殊差距大增。出身中產或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肯定較易贏在起跑線。

 

  90年代資訊不及現今發達,一切靠自己。陳汝昌要拍膊頭問人,打1083查地址,再寄信索取入學申請表,皇仁書院時任校長李家鴻提名他選傑生時亦然。所以他只負責簽名,讓兒子承包一切手續。

 

  如今資訊發達,家長都以為找到捷徑,爭先恐後替子女部署一切,增加錄取機會,卻沒想到因此剝奪了小孩自主行動,及嘗試失敗的機會。陳汝昌自爆當年考海外大學,也是一生人第一次心慌慌地踏進五星酒店咖啡室、中環甲級商廈。

 

  陳汝昌雖是科企人,但他的育兒經是理性感性俱備,既有策略指導,又盡量讓他擁有選擇空間。「阿仔3歲時,我倆一起去學圍棋,希望在一種相對平等的同學關係中,透過一個實體平台教他修煉耐性,面對輸贏,構思策略。」

 

理性+感性 引兒子學習

 

  他告訴兒子,沒興趣的課外活動沒必要上,因為這個世界太多東西可以學,無謂浪費青春。兒子現在愛上了圍棋,常常攤開名家棋譜看對戰。小時候常逛科學館,現在戀上了英國小學生最愛的《Horrible Science》系列,這書暢銷24國,單在英國本土就銷出逾400萬本。

 

  讀完英語小說《The 13-Storey Treehouse》,也愛上了物理學、牛頓定律、愛上了小提琴、愛上了歷史,讀完《三國演義(兒童版)》、讀完金庸,還會跟同學仔似是而非地討論《射鵰英雄傳》的武功招式。

 

  史丹福出名培養創業家,陳汝昌說教授會下海創業,頂尖CEO會來演講及互動。畢業後,若你普通打份工,必定給人看扁,遠不及做startup來得酷。但他明知道自己欠錢和經驗,故入職Google,冀在一間較酷的創新科企中,積累經驗。

 

  他總結創業家最重要3件事:1)定方向;2)揀人;3)透過溝通技巧與員工有交流,帶領他們向共同目標進發,「最重要是創業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就算在Google跟40至50人合作,掣肘較多,責任也相對輕鬆。」

 

  創業路很孤獨,要求心理素質很強大,幸好身邊有太太支持,又可跟史丹福合夥人商量。但無論是你揀錯市場,定錯策略,還是屬下犯錯,做得老闆就得背負一切成敗。公司近20名跨世代員工,絕不可微管理或事事插手,惟有跟教仔一樣,鼓勵他們自主思考。

 

  出身研發的他,現已轉型布局,指導研究,構思新項目的商業框架,「我很享受由零到一的成功感,實現以科技提升網店消費。」

 

引進Bebras 覓學校測試

 

  除了幫傑生做義工,陳汝昌現在最過癮的兩件事,是合夥做天使投資者,見過許多充滿熱誠的美、港、印年輕人,直接刺激創意思維。以一個成立兩年的基金來說,旗下10間初創能有一間直入B輪融資,已是傑作。

 

  夥同屆傑生引入國際運算思維挑戰活動Bebras,本月初曾赴塞浦路斯考察,可惜暫時只找到3間本地中小學進行測試:「本港經濟太單一,太功能化(只側重寫程式),導致人才錯配。電腦科學除了編程,其實還教你如何解拆一個問題,如怎樣從無到有造個Google Maps出來。」陳汝昌很希望港版「STEM in Action」可以給本地教育及兒子帶來新視野。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學者倡問責官員減薪並削減公務員編制,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更多創業兵團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創業 #80後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