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10-11Text: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光臨教授

從千年中國經濟變遷 看大灣區的發展前景

  最近二十年來西方學界對於傳統中國在世界經濟史的地位日益重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安格斯.麥迪森關於世界經濟最近一千年發展的計量研究。麥迪森酷愛從各種文獻和研究中收集歷史數據來重構各國歷史上國民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準,嘗試復原了世界主要文明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崛起沉浮的驚心畫面。在這種看似風水輪流轉的競爭中,其實中國還是主要的贏家。麥迪森的主要成果如《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和《世界經濟千年史》,都有中文翻譯,讀者可以不費力氣地找到輕鬆翻閱。根據麥氏的估算,中國經濟在東漢時佔世界GDP總量的20%以上,這一紀錄長期保持不變,長期穩居世界經濟總量老大的座椅,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飛躍發展之際,中國方才喪失這一地位並節節敗退,淪為落後國家的代表。尤值一提的是,中國的人均收入也在宋朝從450美元增長至600美元,高居世界第一;而到十四世紀,歐洲才在收入水平方面趕上中國。

 

  麥迪森的研究意在打通傳統和現代,讓現代人能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理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對學術界,尤其是對中青年一輩學者,影響頗為深遠。因為麥迪森特別推崇宋朝在世界經濟史上的地位,視為「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卻同時遺憾研究宋朝的學者「沒有一個嘗試在宏觀經濟上對宋朝的經濟成就進行量化」,以致研究無法進一步推進,筆者在此激勵下嘗試收集宋朝宏觀經濟數據,並以此為基礎加以整理分析,並將成果在2005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國市場經濟》一書中報告給讀者。我的量化研究,儘管因學力有限而有種種不足,其結論確實支持了宋代中國經濟進步和市場繁榮的觀點。

 

  從歷史數據來看,中國的落後其實只是比較晚近時才出現的,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何時重回世界前茅尚屬未定之數,但是中國重回經濟總量第一的坐次確是指日可待。我生於文革後期的內地,經歷了從封閉低效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導向的開放體制的轉變,目睹普通中國人如何告別貧困無知的生活狀態,這一改革壯舉已是舉世皆知;唯有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加以比較,又會產生新的心得。中國在世界上的落後只是晚近不到二百年才發生的,像我這一代人正好經歷這個國家衰落貧困階段的尾聲,而又趕上中國文明復興的初始,是謂幸運還是不幸,全在個人理解的角度。我愛在課堂上提醒同學的是,儘管改革開放已經有三十年,中國的崛起,從歷史經驗看其實還是剛剛起步;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會隨著這一進程而愈來愈大。從改革進程的角度來看,常人的解讀是中國走向世界;而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只是在中斷兩百年以後,世界再次開始了以中國影響為中心的新一輪全球化。

 

  大灣區的建設,意在打造又一世界貿易和產業合作的中心區域,成為推動中國也是全球經濟進步的重要推手。雖然它還在規劃階段,不過上述歷史經驗卻說明這一雄心放在千年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地位上也是稍顯高要求的正常期待。而這一計劃的背後,則充分反映了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強大實力經市場整合之後所能帶來的更大影響,而這種發展取徑也是和宋朝市場擴張經驗有不謀而合的一致性,如果大灣區建設成功,可謂歷史又在某種程度上重演,至於這一點體會不妨留待下次再向各位讀者報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粵港澳大灣區 #中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