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Text: 嶺南大學校長及經濟學講座教授 鄭國漢
「中國製造2025」樹大招風
4月中美國商務部宣布中興通訊(00763)在七年內不能購買任何美國企業的硬件、軟件和技術服務,令公司有休克和倒閉的危險。進行技術封鎖歷史上有不少例子,但只要後進國家盯住目標,持之以恆,證明是可以打破封鎖的。據說,作為全球首個工業化國家英國也曾命令禁止掌握工業技術的工人渡過英倫海峽前往歐洲,但歐洲的工業還是隨後發展起來。台灣南韓的電子企業,為了更快學習到日本技術,也聘請日本科技企業的專家到台韓「教路」,包括周末飛到台韓「秘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後者不但學會了相關技術,而且在個別領域還超越了他們的師傅。
最近美國政府宣布考慮不讓中國公民參與有關國防或情報等敏感的研究。將來是否對中國學生留美施加其它限制作為技術封鎖的手段,還要拭目以待。除了封鎖技術,封鎖市場也是遏制競爭對手的手段之一。一個相當多人知曉的例子是移動通信早期有歐洲GSM與美國CDMA兩種制式的競爭。GSM還沒有登陸美國市場,美國的聯邦通信委員會就把美國市場符合GSM的頻譜拍賣用作其他用途,令歐洲制式當時在美國沒有生存的空間。所以,最近美國列出從中國進口的額外關稅清單上不少是科技產品,原因不言而喻。
美國最近的舉動,明顯是衝著「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而來的(以下簡稱《2025》)。早前,在報章上看到一位美國華人學者批評《2025》是「新大躍進」,從而得出「除了靠加速、擴大盜竊外國技術,還有別的方法嗎?」的結論。我想介紹這份綱要引起美國「恐懼」的內容和它的背景。
從《中國新聞周刊》在2017年8月2日對《2025》起草組組長、時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的專訪,得知它起源於一個工信部、質檢總局和工程院的聯合課題《製造强國戰略研究》,動員了超過150位院士和專家。在馬凱副總理和相關部委的支持下,決定起草制訂《2025》,並擴大了參與起草的部門。起草過程徵求了多個部委、地方工信部門、協會、學會、中央和地方骨幹企業、科研院所、院士、專家和學者的意見。最後,綱要在院士和專家辯證後由國務院在2015年3月25日批准頒發。
《2025》提議用三十年把中國建立成為工業強國。頭十年(2015-2025)是第一步,以後每十年提升製造技術水平一個台階。根據國內專家的判斷,2015年中國製造業跟英法韓同屬世界第三梯隊(跟第一梯隊的美國相差20年),爭取到2025年進入第二梯隊(日本和德國),在2035年成為該梯隊的前列;最後在2045年走完第三步進入第一梯隊,跟美國平分秋色。
2025年前十年的具體目標是在「十大重點領域」爭取技術突破,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據說十大重點領域既反映中國重大工程建設的需求,也反映全球新技術發展所提供的機遇;多個領域聚焦技術裝備是因為後者的製造涉及複雜性和對工藝、技術和材料的特高要求,是以最能集中體現製造技術的水平。從上列的領域可見,並非每一個都是大家心目中的高科技行業。同時,頭兩個領域的成就對後面的八個都有影響,因為專家認為所有的製造技術都將包含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所以前者的核心技術的突破尤為重要。
因為美國經濟的基礎以及它的國民收入的來源是和它在重要產業擁有核心技術分不開的,所以美國人擔心中國在技術領域和美國並駕齊驅是可以理解的;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甚至形容《2025》是令人感到恐懼的。但縱使中國宏大的目標真的可以在世紀中期實現,到時它也只是跟美國打個平手而已,並非如部分美國官員所說中國企圖主宰大部分熱門的技術。而且,美國有甚麼權力要求中國滿足於繼續經營現在的「世界(血汗)工廠」,賺取微利和辛苦錢嗎?認爲《2025》是「新大躍進」的論者舉例,售價接近一千美元的iPhone X,中國只提供電池和組裝勞動力,共賺取14美元!
顯然,《2025》是樹大招風,容易成為鼓吹「中國威脅論」火燄的新燃料。中國政府、企業、學者和其它涉外人士應該努力解釋,該綱領是追求進步,提高相對落後的製造技術,也會和各國合作創造共贏。事實上,在多國掌握不同的核心技術(不排除部分國家自己擁有涉及國家安全的技術,例如導航系統)的平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關係,就更加能夠達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的經濟真正的互相依賴有利於降低貿易戰爭、技術封鎖、甚至軍事衝突的風險。從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的利益出發,多幾個國家在高科技產業分庭抗禮只有好處,誰喜歡科技霸主一國獨大呢?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