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11-28

探漁民觀魚塘 學懂愛護本土生態

  香港養魚業式微,逐漸被內地淡水魚取代。香港觀鳥會早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在新界西北的魚塘,推行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早前更舉行「新界魚塘節」,透過連串活動,包括公眾生態導賞團,令市民認識魚塘生態別有情趣的一面。

 

四歲的梁阡朗捧著元朗馳名的烏頭開心不已,右為蘭姨。

 

  現時新界西北部約有1,000公頃的淡水魚塘,如元朗、流浮山等,除出產本地淡水魚,亦為大量水鳥提供棲息覓食的地方。早前隨香港觀鳥會的「公眾生態導賞團」來到鄰近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元朗大生圍,現時區內約有30多個大型魚塘,出產為港人熟悉的烏頭、脆肉鯇、大頭魚等新鮮淡水魚。

 

魚的故事何其多

 

梁先生藉參觀魚塘,教育孩子愛護大自然。

 

  走入大生圍魚塘,沿途香港觀鳥會項目主任鍾振傑一邊領著大小朋友用望遠鏡,觀察水鳥像大、小白鷺,聽叫聲辨認黑領椋鳥(俗稱花了哥),一邊解釋魚塘生態:「傳統魚塘旁邊會種果樹和草,果樹不為收成只為遮蔭,亦令生態更多樣性--果實可吸引昆蟲,草叢有蛇,自然吸引大型飛鳥如鷹,和哺乳動物如田鼠。」鳥吃魚,漁民又未必絕對憎惡牠們,好像麻鷹會食吃魚。「對漁民來說,可說是清道夫,令魚塘不會滋生細菌。」

 

  是次導賞團探訪的漁民蘭姨養淡水魚逾40年,主要飼養烏頭、大魚、鯇魚等。「鯿魚腥,多骨,漸漸被淘汰了……元朗烏頭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起油』,皆因魚糧是花生麩,所以多貴都會用來餵魚。」她說清蒸灑上檸檬味道最佳,「要水質靚,烏頭產的卵才好。」所以要愛護環境才有好魚吃。蘭姨補充,本地食品公司未達標的即食麵、餅乾、麵包也是飼料:「人食得,魚都食得!有些麵是因為顏色不均變次貨,拿去堆填很浪費。」她說早上定時餵魚,夜晚才撒網捕魚,用冰保鮮半夜到市場賣。此外,將茶籽放入魚塘殺菌和清毒,而熟石灰則用於調校魚塘的酸鹼度,這些養魚智慧令團友獲益不少。

 

放膽摸魚增見識

 

魚塘邊觀雀鳥,幸運的話除了各種鷺鳥、翠鳥,更有機會目睹瀕危的黑臉琵鷺和白頸鴉。

 

  四歲的梁阡朗全程表現好奇,對摸魚特別雀躍,而只有六個月大的妹妹陌熙,也跟姐姐一起從小體驗大自然。爸爸梁先生說:「學校書本只會見到魚,今次活動可令她知道魚從何來。我覺得很多事都要從小讓她試,她才有膽量接觸更多。」他跟太太未當父母前也愛大自然,因此女兒也多與自己到戶外活動。「與同齡孩子相比她好像不怕累,自己走路走四小時也不覺累。而在這個團裏,她與不同年齡特別是婆婆也溝通得好好,很互動!」

 

  俗語有云「乾塘」,原來傳統上漁戶每年收成後都會用機械抽走塘水「曬塘」,除了減少養魚患病機會,維持至少七天的淺水環境可為候鳥提供覓食及棲息環境。據統計,魚塘放水後,每年冬天新界西北地區約有五萬水鳥出沒。

 

誰願做漁夫?

 

在大生圍村見到村民曬金山鰂魚乾,原來下價魚曬成魚乾可賣更高價錢。

 

  笑容滿臉的蘭姨坦言已為27個學生團講解,總會問學生:將來有誰想做漁夫?「只有一位學生有興趣……將來我退休,連這個魚塘都會荒廢掉。」現時本地不少魚塘早已填平作其他用途,加上內地輸入的淡水魚價格較便宜,亦直接令本地魚價下降,加上養殖成本上漲,利潤頗低,漁民漸漸老去,令漁業成夕陽行業。

 

 

Source: SKY POST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親子專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