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4
風光攝影經驗談(上)
任何人遇到美好的風光,被豐盛的視覺大餐掀動得心盪情搖時,一定不會甘心看飽了就走,非要用相機鏡頭把它「據為已有」不可。
構成自然風光的景物,不外是山水、天地、植被、氣象、物候以及點綴在風景裏的人物、動物、建築物等等。所謂風光攝影的技巧,就是恰當地運用各種攝影方法,包括經營構圖去處理景物之間的關係,用光影來美化畫面,以及通過後期加工手段等等,以求把風景表現得更完美,甚至達到不凡的意境。
《漓江朝暉》攝於廣西陽朔。在霞光初露時的氣氛特別美妙,為了使雲霞和漁火有充分的表現,我以點測光測並加半級曝光。135菲林SLR相機,24~105mm鏡頭;ISO 100彩色反轉片迫冲至ISO 200,1/15秒,f/5.6~8。
拍攝風光的攝影器材
拍攝自然風景,可能是宏觀大場景,又或是微觀的小品,所以攝影器材選擇性很廣。無論數碼相機還是菲林相機,小畫幅還是中、大畫幅相機都適合。我認為,一般影友用數碼相機已足夠;要求高的攝影師可以數碼相機配搭中畫幅或大畫幅菲林相機。
數碼相機: 如今最多人使用的是數碼相機,因為較便捷易用,適應性強;還可即時看到拍攝效果,從此意義來講比用菲林相機拍攝較有把握。
菲林相機 :不少講究的攝影人拍攝秋景會用中畫幅相機,如120菲林相機,是因為其影像質素較佳而又比大畫幅相機靈活。使用120菲林的6×12cm或6×17cm寬幅相機,表現寬闊場景有特別壯觀的感覺。
《納木錯湖》攝於西藏。寬畫幅構圖,往往使大場面的風景表現得格外壯觀。135菲林(24×65mm)旁軸照相機, 30mm鏡頭加中心灰光平衡濾鏡;ISO 50反轉片,1/60秒,8光圈。
鏡頭 :以135畫幅 (24×36mm) 而論,由16mm超廣角鏡頭到300mm以上超長焦鏡頭都可能用到。在高原曠野,經常須使用長焦鏡頭;在山溝谷地,則使用廣角至中長焦鏡頭較多;應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因應各地的環境不同配置鏡頭組合。
風光攝影常用的濾色鏡
風光攝影者應重視濾色鏡的應用。以下列舉常用的一些濾色鏡。
1. 光平衡濾光鏡
最常用的是漸變灰色濾鏡,半邊灰色半邊透明無色。拍攝時,利用灰色的半邊來減低過亮部分的亮度,以達到平衡光線的作用。亦有一些帶有色彩的漸變濾鏡,可同時起到光平衡和改變色彩的作用。
由於使用光平衡濾鏡時,常要根據畫面需要而調節遮光的位置,所以鏡片多做成長方形,插在專用的插槽架上,固定於鏡頭前,把鏡片上下移動就可以控制遮光的範圍。
例如Cokin (高堅)牌子的濾色鏡(在較大的攝影器材店有售)其常用的品種如下:
Cokin濾鏡架 :由鏡片架和鏡頭接環組成;接環有不同的大小,用來接在不同口徑的鏡頭之前。
漸變半灰鏡:有120及121兩種編號, 120比121的密度小,表現比較自然,使用的機會比121多。
漸變橙色鏡:編號為198,可在日出日落時加強色彩氣氣。
漸變藍色鏡:當天空無色時可用來加點藍色的感覺。
2. 偏振光濾鏡
《五花海》攝於四川九寨溝。120菲林SLR照相機,80mm鏡頭加偏光濾鏡;富士RVP ISO 50菲林,1/30秒,8光圈。拍攝水景,常用會到偏光濾鏡,它能濾過水面的反光,使水中的景物顯出來。
《貢嘎流雲》攝於四川貢嘎山脈。壯麗的雲天佔據了畫面大部份位置,用PL濾光鏡使藍天白雲的對比更為強烈。135菲林SLR相機,16~35 mm 鏡頭;ISO 50幻燈片,加了PL鏡後約失光2級,1/30秒,8光圈。
《高原色》攝於西藏。135菲林旁軸相機,18 mm鏡頭;ISO 50幻燈1/30秒,8光圈;西藏高原的藍天白雲對比強烈,一般情況下都不必加PL鏡。
即PL (Polarizer) 濾鏡。主要用於拍攝天空時,能使藍天更藍、色更深,而將雲彩襯托得更加凸出。PL鏡的另一作用是可濾除金屬、玻璃及水面等反光物反射的雜光,例如在拍攝水景時,能使平靜的水域變得澄清透明,非常有用。
3. 矯色濾色鏡
《田園夕照》攝於廣西陽朔葡萄鄉。日落時分,逆光使水田如片片明鏡。用120菲林照相機,150 mm鏡頭,ISO 100,1/15秒,f/8~11。
《哀牢山梯田》攝於雲南省元陽縣。梯田景色,要在逆光時才顯出明鏡般的感覺;鏡頭前加上了藍金偏光鏡(Gold & Blue PL),使梯田的光、色更悅目。120菲林SLR相機,80 mm 鏡頭;使用ISO 100彩色反轉片, 1/60秒,8光圈。
當風景現場的色溫不如理想時,攝影者就可以借助矯色濾鏡來改變色彩。這是在菲林時代很流行的方法。不過現在多數人已使用數碼相機,其自動白平衡與自定白平衡功能已經可以解決多數情況下的色彩問題。最常用的矯色鏡有:
81琥珀色鏡:適合在日出後兩小時至日落前兩小時之間的時段;陽光色溫較高時使用,特別是在高原、高山、海濱等紫外光強烈的地方拍攝時更為常用。
橙色鏡(Orange) :用來營造日出日落的氣氛,但往往較誇張,要小心使用。
變色PL 鏡:它們不但有偏振光功能,還可以改變和強化自然景物的色彩,例如我有時用的藍金PL鏡(Gold & Blue)。此類鏡片甚為昂貴,動輒一兩千大元。
精心經營風景的構圖
《壩上草原之晨》攝於內蒙古與河北交界的塞罕壩。135菲林SLR照相機,70~200mm變焦鏡頭;富士RVP ISO 50菲林,1/60秒,8光圈。早晨的地幔使起伏的草原宛如仙境,人物在空曠的場景中成為有趣的點綴——他們是簡慶福、黃貴權、連登良三位令人敬佩的老攝影家。
《東平洲》攝於香港國家地質公園。4×5英寸菲林相機,75 mm鏡頭(相當於135片幅的21mm鏡頭)加中心灰濾光鏡;ISO 50反轉片, 1/30秒,f/16光圈。畫幅攝影及超廣角鏡頭使東坪洲島頁巖的紋理和線條非常細致;左邊「更樓石」一群人平添了作品的生趣。
構圖好不好,是影響風光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美景當前,通過鏡頭取景在自然風景中「切割」出一幅畫面,以求把自然風光最美地表現出來,這就是風光攝影的構圖。我在《攝影構圖基本法》一文已較詳細地講過構圖的知識,此處再強調一下針對風光攝影的構圖方法。
黃金律構圖
《雲湧丹霞》攝於廣東仁化丹霞山。這既是一幅風光作品,也是我的旅遊生活寫照。運用了黃金分割構圖,聳立的大樹在畫面三分一處;雲霧與遠山也交於分割線上。135菲林SLR相機,50mm鏡頭;ISO 100幻燈片,1/125秒,8光圈。
《峰林》攝於廣西陽朔。黃金率構圖,凸出的山峰在黃金分割線上。用120菲林照相機,80 mm鏡頭,ISO 100,1/15秒,f/8~11。
畫面處理要輕重均衡,一般避免平均等分的切割線,以及將主體置於正中的構圖,因為這樣的畫面容易顯得呆板。
怎樣使畫面既均衡而又不是死板平均呢?運用「黃金律」來處理構圖是最普遍應用的悅目法則。簡單來講,「黃金律」大致是1:0.618 或1.618:1的比率,例如最常見的書籍、撲克牌、一格135菲林、一張俊俏的臉等等,其長與寬的比例,都是接近這一比率的。黃金比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最諧調、最能引起美感的比率,因此被廣泛運用於創作中。在風光攝影中,我們可利用九宮格(即用井字線將畫面分為九格)來處理構圖,如地平線、一棵主要的大樹、一座凸兀山峰、點綴在草原上的一匹馬等等,如果置於畫面井字線相交的黃金分割位置上,就比較好看。
要用心取捨,不要包羅萬有
《壩上奇樹》攝於塞罕壩。對稱的構圖來表現對稱的樹木,又將攝影大師簡慶福置於正中,富有裝飾趣味。135菲林SLR機,16~35 mm變焦鏡頭;富士RVP ISO 50菲林,1/60秒,8光圈。
在美景面前,拍攝經驗不足的人往往會不加取捨地「一網打盡」,這樣的照片,肯定難有感染力。大家應該切記:攝影藝術是以減法構圖為主的藝術,構圖時應減除多餘的景物,如雜亂無章的枝葉、缺乏色彩和沒有層次的天空等,經營出簡潔、飽滿的構圖,以助凸出主體,美化畫面。
利用韻律線加強美感
《金山嶺長城》攝於河北欒平。萬里長城蜿蜒於燕山上,形成的優美線條富有韻律美。135菲林SLR相機, 24~105mm鏡頭,ISO 100幻燈片, 1/60秒, 8光圈。
《跨過峽谷》攝於廣西龍勝。橫跨峽谷的索橋形成對角線構圖,具有強烈視線導向作用。135菲林SLR相機,16~35mm鏡頭,ISO 50幻燈片, 1/30秒, 8光圈。
自然景觀中經常會出現富有韻律感的優美線條和形狀,例如蜿蜒的河流、逶迤的山巒、起伏的沙漠、放射狀的雲湧等等。利用這些變化無窮的線條和形態,可使畫面產生韻律美,同時又構成不同的氛圍和意境。如S形構圖會有流動感和優美感,對角線及放射線構圖會有縱深感,三角形構圖有穩重感,而倒三角形構圖則有不穩定的動蕩感......
《人間仙境》攝於廣西龍勝龍脊村。多層對角線的構圖,使畫面富有動感和層次感。山勢和村莊房屋趨向左方,於是左方留出較大的空間,讓雲霧繚繞的意境更為悠遠。135 SLR照相機,85 mm鏡頭;ISO 50幻燈片, 1/60秒,8光圈。
然而,規範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你已掌握了基本的構圖規律,就千萬不要受法則的束縛。許多大作品不同凡響之處,正是因為打破傳統規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