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30
上海版「黑色星期五」
據記載,1620年一批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客船登陸美洲大陸,歷經首個冬季的惡劣環境,已經死去一半。在北美土著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新移民逐漸掌握了新環境中的生存技能。每當在豐收的季節,他們便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慶祝,感謝上蒼的賜予。北美感恩節民眾全家團聚,意義實在不下於中國的農曆新年。
伴隨感恩節假期,北美迎來了傳統的消費旺季。感恩節後第一個工作天,在美國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五」,標誌著正式踏入聖誕消費檔期,零售商紛紛減價促銷,期望獲取更大的利潤或是扭虧為盈,故被看做是每年銷售業績的晴雨表。
在「黑色星期五」到來之前,商界會在報章上刊登減價廣告,發放優惠券;而在當天商舖也會提前到早上五、六點鐘開門營業。由於優惠商品有限,吸引很多民眾通宵排隊等候;百貨公司開門瞬間,人群一湧而入的情景,可與國內「一塊錢一桶油」式的瘋狂減價或者善男信女新年進廟搶上「頭柱香」所遇見的混亂情景「媲美」,自然也是每年新聞報道的例行公事。
上海幾乎沒有感恩節的慶祝活動,但類似「黑色星期五」的商場年尾促銷活動卻也愈演愈烈。大到歐洲名牌汽車,小到家電、服飾,很多大型零售商都給出折扣促銷,希望在氣氛日濃的聖誕節和傳統元旦的「黃金銷售檔期」分一杯羹。
上海仿效美國式的營銷手法,除了吸取西方成熟的分銷經驗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的成熟度日益提升,逐步形成了與國內其它地區截然不同的經營環境。
儘管不少公司都視中國為當今發展最快、增長潛力最強的市場,但若把中國視為一個整體的市場來制定銷售策略無疑是不智的。發展速度和原有基礎的差異,使國內的市場衍化成為一個個分歧明顯的子市場。好像上海這類「一線市場」,種種耐用品的銷售空白已經填補一空,零售銷售額也日趨周期化,明顯帶有成熟市場的特徵。年末促銷活動也正是應對此類市場的消費者行為。
電子產品市場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最先購買電子產品的應該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年輕人,其次才是具備經濟能力的中年人。不過近年的上海,從小學生至八十歲的老人都是人手一部手提電話,看的都是大尺寸液晶電視,可想而知電子產品市場空白的部分的確不多了。如果市民堅持上海傳統「不壞就不換」的消費概念,市場更是沒有增長的空間。
增加需求的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說服消費者在產品壞掉以前,就以新型號的產品取代或置換。在手機、數碼相機、影音產品幾個月就新出一個型號的年代,要從消費者口袋裏掏錢,卻也需要有些理由來讓他們說服自己。年底闔家歡聚慶祝、青年情侶節日互贈禮物、父母「聖誕節」給孩子買東西都是不錯的「藉口」,而且這些誘因又同時出現在年底,這就難怪「黑色星期五」的銷售模式逐漸形成規模了。
網上購物的興起或許是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民眾通過網絡購物,網上商戶不用交租金,自然可以便宜一些,零售商要付租金的「先天缺陷」是難以克服的。不少人在商場試穿服裝後再到網上購買,以必須試用產品逼消費者到商店購買的「如意算盤」也漸漸落空。為此,利用年底一家人最有可能一起逛商場的機會,刺激商店銷售就成了零售商的最後希望。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