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0-09-15

【修靜修心】都市人想活得安心,能動,也要學靜!今期食譜:君子求諸己

   有朋友說每天有好大量的朋友或群組訊息,光是回應都已經很花時間及精力。

 

  事實上,有必要一定要回應嗎?一定要回發很多話嗎?說話少一點,可以嗎?

 

  話多不如話少。引起誤會的機率都少一點。

 

  多年為企業提供形象培訓到現在,經常有學員期待是培訓中有甚麼「玩意」活動!似乎非要「動」的安排不可⋯⋯。

 

  從以上的狀況,得出一些體會:都市人習慣了要「動」,單是回應訊息,大家就好像一定要「講、或寫訊息」。回應當然是禮貌,但是也有些需要的分別及技巧。要權衡輕重先後緩急,有時回應有好多方法的;忙到連給自己的時間靜一下都少之又少或甚至沒有,對生活沒有能量補給就會衍生問題。

 

  之前也有學員提出過,遇著要開會做presenter,或做講座speaker,都覺得很難「氣定神閒,從容自在」。因為做事太心急,行動急,說話急,明知但做不到慢一下。這煩工作,除了經驗是原因之外,處事太急也有影響,所以「難」。

 

  為甚麼難?因為大家欠了「靜」的功夫!要「動」是很容易,要「靜」,很難!人,總愛取易捨難;所以大部分人熱愛的運動都是「動」的佔大比例!歸根究底,是因為大部分人從小到大,在家、在學校、在公司,「靜」的訓練比例較少,形成不均衡。

 

  想活得安心,先要學習修「靜」才能修心;需知道,動,很容易;靜,比較難。普遍都市人缺乏卻實在又需要的,是修「靜」,可以在困難的環境情緒中,得到多一點安住自己的心的能力。

 

  現在日常生活無論在公在私的項目,都是普遍的「動」,動,是「分散」及「消耗」精氣神的過程,是「輸出」的。但是有出不可以無入的,入不敷支的後果會好嚴重,大家要想想。靜,可以助你少點輸出,但是甚麼都不做不是「靜」。在道家來說,更要練習氣功的「輸入」,保存精氣神,十分重要!

 

  「靜」,跟文化有關。西方文化跟中國傳統文化大有分別,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學問,都有「修靜」;以前的讀書方法,更是讀完書之後就要「靜坐」,當中當然大有學問。學習修靜,要知道是「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得」,也包含身心靈方面。但人儒釋道三家學問都不在香港的基本教育軌道,「修靜」更容易被不明白者用他們的門外知見而將之放入「誤區」;所以稍為提出一下都被「釘」、「否決」。

 

  如果沒有接觸過東方的「儒釋道」三家文化學問,也不妨從西方科學家發表的資料了解一下。有說精神壓力是可以破壞「端粒」「(telomeres)的,能保護及重建端粒,就是延緩衰老的關鍵;要好好保護減少破壞端粒,還有很多原因;相信懂得情緒的化解收放,懂得平靜心神,都是減少破壞端粒的原因之一。修「靜」不是呆呆的坐下就是「修」的,要道理方法「學習」,持恆修動靜雙修,對工作,情緒、精神、身心靈健康、延衰老長壽命等等,都是幫助的基礎法門。

 

  動的活動,市面不少,大家生活中也有很多機會參與;近年世界紛紛亂亂,個人更要修心修身,修習靜是方法之一。修習過靜坐,我個人的體驗是令身心平衡,思維更清晰,情緒更易收放及化解,把心安住。學習修靜可以有幾種方法,大家不妨以作參考:

 

1.學習正宗瑜伽課堂

2.學習道家氣功課堂

3.參加正規靜坐課堂

4.參加正能量的身心靈課堂

5.學習過後才好自己持恆在家練習

6.掌握過正規方法,自己平時即使入廚房切菜炒菜、在家打掃、插花、彈琴、畫畫、書法、手工藝⋯⋯都是動靜雙修的途徑。

 

下頁即睇素食分享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形象UP!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禮儀 #職場 #形象 #修靜 #訊息 #人生智慧 #抗疫 #食譜 #素餃子 #植物肉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