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04-17

為儲錢節衣縮食 網民笑朋友病態 (晴報)

  養成儲蓄習慣是好事,但毋須跟別人比較。有網民指朋友月入2萬,但逼自己月儲12,000元,形容對方是「病態」。有心理輔導專家指,部分人常跟別人比較收入及儲蓄,增加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會出現抑鬱及焦慮。

 

 

  無論月入多少,最重要是量入為出。有網民在討論區訴說,有朋友為儲錢而抓狂,即每月要求儲某個金額,為達標而不吃飯,需要銀行簿達至某個金額才有安全感。帖文寫道︰「中坑老友月入2萬,每月儲12,000蚊,但係去年公司執笠,最後朋友新工得13,000蚊,當佢發現自己儲唔到12,000蚊一個月,開始焦慮、神經質同好躁。」事主曾勸朋友毋須太緊張,指他過往有儲蓄,現在雖收入減少,但不用太逼自己一定要儲12,000元。

 

搵$2萬儲$1.2萬 做唔到感焦慮

 

  帖文引起其他網民熱烈討論,有人稱有朋友有數個物業,但「去搶特價10蚊件地攤衫來著」,坦言不明白對方的想法;亦有網民認為是個人選擇,如對前景沒有信心,以儲蓄增加安全感是可理解;另有人撐事主的朋友,笑言用錢「買」存款數字,總好過買非必須消費品。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指,部分人喜歡跟朋友比較收入及儲蓄,但不了解每個人的背景、工作及家庭負擔不同,難以劃一比較每月儲蓄金額,「例如有些人總是羨慕別人工作月入較高,或是一年去多少次旅行等,情況就好像別人情人節收花,自己卻沒有。」

 

專家:採中庸之道 應使得使

 

  程志剛建議,儲蓄宜訂定合理目標,不是只跟別人比較「儲得多定少」。而為何部分人喜歡常跟別人比較,緣於個人的生活習慣及處事態度有關,「有些人的思考模式就是定於某個框架,非黑即白,硬要跟別人比較,只會抹殺自己的價值,是一種非理性的思考模式。」而這類想法久而久之會令人變得有焦慮及抑鬱情緒。

 

  「兒童及青少年理財教育推廣基金」聯合創辦人李錦指,過去罕有接觸到為儲錢而儲得過火的個案,但他坦言這類人士總比月光族、甚至借貸度日的人士好。他形容︰「理財應採取中庸之道,不應儲99%,亦不應花光。」

 

  儲蓄不是只聚焦在數額上,個人目標也需要設定。以討論的個案為例,李錦認為最重要是儲錢有目標,「例如3年後要去一個長及深度的旅遊,需要一筆儲蓄,這樣沒有問題。」相反,如果只是拼命儲蓄,但沒有目標這樣就不太好。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Talk Of The Town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儲蓄 #收入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