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11-06

【科技扶貧】義工時數搬上區塊鏈記錄,精準解決社區經濟困境!

  今年環球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生、社區嚴重受創。

 

  來自香港的林達,擁有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早年毅然創業,希望以科技方法,讓大眾在社區中逆境自救,預計明年逐步將概念帶到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帶動社區經濟,做到「精準扶貧」。

 

山寨城市(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林達表示,去年協助4個非牟利機構,以區塊鏈技術將義工時數紀錄搬上網絡。

 

  林達先後於香港中文大學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2012年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專門研究城市學、歷史學及社會人類學等領域,並於2014年成立山寨城市(香港)有限公司,原本希望協助中國內地貧困鄉村扶貧,及後發現,如何將扶貧經費更有效運用才是關鍵所在。

 

赴巴西推行計劃 因疫情暫停

 

  林達憶述,2017年尾到巴西,協助當地解決難民的教育、醫療、福利等問題。他表示,世界銀行(World Bank)每年都會投放數十億美元扶貧,但派錢如何達至最大效益,是核心所在。「當時就想到用數據採集方式,並配合區塊鏈技術,取得及確認難民資料,及後在當地設立代幣(token)項目,希望達到精準扶貧。」林補充,本來計劃會在巴西持續執行,但因為疫情暫時停止。

 

  林達熟悉政府政策,深知當中的困難及限制。「政府推出各種社會福利政策,大多需要時間研究,但疫情下,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因此社區自救是比較可行的方案。」他指出,早在多年前,香港本地已有社福機構開辦「時間銀行」計劃,目前亦在持續運行。

 

本港多區已有社福機構開辦「時間銀行」,讓社區人士可以累積義工時數及積分,能轉換以兌換成不同日用品。(資料圖片)

 

  按資料顯示,「時間銀行」概念由學者Edgar Cahn於1980年設計。「時間貨幣(time dollars)」其實是服務積分(service credits),可凝聚社區力量,鼓勵各界人士參與社區工作,長遠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及後該概念獲得美國政府和慈善機構資助,應用在社區衞生、教育、公共房屋、社區建設等範疇。

 

義工時數 搬上區塊鏈記錄

 

  林達坦言,「時間貨幣」即是義工服務時數,如果可以用義工時數換取生活必需品,將能解決疫情下的社區經濟困境。林達舉例,疫情下商戶、店舖關門,不少人士失業,人們可加入成為義工,賺到的時數,可換成罐頭等日用品,解決生存問題。「目前20個地區,包括灣仔、上水、天水圍、深水埗等都有設立具體計劃。」

 

  但林達發現,現時義工時數記錄方式仍然停留在實體帳簿階段,因此去年林達就協助4個非牟利機構,以區塊鏈技術,將記錄方式搬上網絡。「疫情下街坊可自製口罩,賺取時數並換取其他物資,產出的口罩亦可分派到社區,真正達到社區自救。」他補充,目前正研究將不同區域的時間銀行計劃連接,例如將灣仔及上水區域的時間金錢互通,設立匯率及兌換規定。

 

  林達表示,由於使用區塊鏈技術,新的時間銀行計劃可以解決3大問題:1.數據真確以及完整性問題;2.可確保政府撥款及慈善團體款項真正落地,實實在在下放到社區;3.用戶間可自由轉換時間貨幣,真正做到社區自救。

 

  他續指,每年政府撥款,再加上慈善團體的捐款眾多,當中資源或有不少用在行政工作。「款項或只有7成能真正落地,若使用科技方法,能提高整體效率,希望未來能接洽更多社福機構,將科技融入非牟利機構營運當中。」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

更多創科Hot Talk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創業 #扶貧 #創科 #時間銀行 #區塊鏈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