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6Photo: 由作者提供
台灣網文《千萬不要去香港玩》:徹底影射香港旅遊業深層問題?真正拖垮香港的是甚麼行為?3個原因分析
最近,一篇名為《千萬不要去香港玩》的帖子在台灣的網絡論壇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這不僅僅是一篇簡單的差評,更像是一面照妖鏡,把香港旅遊業的種種奇葩現象照得淋漓盡致,映照出香港的諸多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記錄了一對台灣遊客在香港的種種不愉快,更因為它觸碰到了深藏於香港旅遊業下的冰山一角。
從面對「無處不在的歧視」,到在餐廳中遭遇「服務超差還要收服務費」,再到「飯店超貴質量差」的住宿體驗,這些生動的敘述無不影射出香港旅遊業的深層問題。
更為尖銳的是,當這位網友和另一半決定轉戰深圳時,他們所遇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待遇:「東西比香港好吃太多,而且價格香港的三分之一,服務超級好。」
在貼文下面,台灣網友的回應中,滿是對香港旅遊體驗的失望和批評。「香港人本來就討厭、香港人的服務本來就很爛啊、去過一次香港不會再去第二次。」「香港人是不是吃了炸藥啊,怎麼這麼火爆?」「去過一次香港,感覺自己像完成了一場生存挑戰。」
而香港網友的回應中,「旅遊業墓地」、「香港已死」則流露出一種自嘲與無奈,似乎對當前的困境既感到無力又缺乏改變的動力。
真正拖垮香港的是習慣性反駁。
每當有一些外國媒體、傳媒、意見領袖、學界批評香港的時候,就有一班九品芝麻官自告奮勇走出來反駁。
每個人都有反駁的義務,這是全球頂級諮詢公司McKinsey對所有員工的行為要求,即對於自己不認同的看法和意見,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提出反駁。
麥肯錫認為,不同的意見充分對抗碰撞時,更容易出現深刻、全面、有效的創意和想法。
但現實中不少人卻沒有接受別人意見的雅量,但凡有人對自己提出一點不同意見,就會像一隻好鬥的公雞,發起自己條件反射式的反駁。
一個人「習慣性反駁」的原因是甚麼?這種習慣性反駁是怎麼形成的呢?
1.自大心理,缺乏空杯心態
有些人對自己認識不清,總認為自己的經驗、能力,別人無法相比;自己永遠都是一副我懂的多的態度,缺乏空杯心態,對待所有的意見,都缺乏容納的「雅量」。
2.防衛式自卑心理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3.低層次的思維閉環
過早形成低層次思考閉環,是阻礙一個人進步提升的重大障礙。對外部一些捅破窗紙的言論、意見非常排斥,習慣性反駁也就成了他維護自身閉環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空杯心態是心理學上的名詞,是說要想不斷進步,先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空的杯子,而不是長期處於自滿的狀態。學會傾聽,是人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社交態度。它不僅讓說話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認可,也可以從別人的觀點或意見中,認清自己的優劣,找到自己的不足。
最近有句話非常火,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的,如下: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會出現在餐單上。
那就是這個世界最真實、最精準的運行規則,也是對這個世界最高度的認知。如果你的心態是開放的,願意改變自己的事業、孩子的學業、家庭的未來,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更大的天空。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