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應用數碼技術抗疫︰追蹤患者、接觸者、遙距醫療!各地如何處理資料和私隱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國家通過數碼技術追查病患、追蹤密切接觸者,在阻斷疫情傳播過程中取得了積極成果。在近期全球「經濟重啟」中,數碼技術用於接觸者追蹤,也被認為是與病毒共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疫情中如何處理資料和隱私保護,難免會有「特別安排」性質,但仍將影響「後疫情時期」的全球大數據運用。
不同國家仍實施「社交隔離」等防疫措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然而隔離措施隱含巨大的經濟成本,經濟活動不可能永遠停滯,2021年4月下旬開始,疫情趨緩的歐美主要國家已經開始分階段重啟經濟。
如何平衡經濟重啟與控制疫情之間的關係成為各國都面臨的新挑戰。中國內地就推出了「健康碼系統」,是最早推行此類追蹤監控系統的國家之一。該系統依託於幾乎覆蓋全部內地居民手機的應用程式(App),用紅、黃、綠三色二維碼區分使用者的健康程度,並以此判斷居民是否可以自由出行。
香港在2021年12月開通,「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亦會更新至3.0版本。市民可於「港康碼」網站實名登記申請註冊帳戶。
在台灣,如果檢測到某人越界,會發送短信通知此人手機並將相關資訊報告相關部門。如果人們不帶手機離開隔離地點將可能受到罰款等處罰,俄羅斯則會使用人像識別技術判斷隔離人群是否違反隔離規定。
研究人員利用大資料的數學模型來分析傳染病的傳播特徵,以此作為防疫依據,據此可以嘗試預測疾病的傳播,從而實現更精準的抗疫措施,另外政府部門也可以借助這些資料評估政策的實際效果。
有些國家還將資料的使用擴展至「接觸者追蹤」領域。
遙遠醫療是過去就存在的服務,2021年3月卓健醫療於DrGo平台上提供遙距心理健康諮詢包括心理輔導及治療,同時亦設有精神專科的視像診症服務,此前主要通過電話等方式進行。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社交隔離措施使得人們出行受限,遙遠醫療需求大大增加,愈來愈多的機構參與進來。
個人位置的資料使用在疫情防控中的積極作用值得肯定,但個人隱私資料使用也讓隱私保護與確保公共衛生安全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隱私保護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接觸者追蹤」領域。然而位置資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用來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的活動情況。
限制病毒傳播對大眾健康和確保醫療衛生系統正常運轉極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隱私保護也許是必要的。但只要遵從一定的原則,數碼技術抗疫中也可以做到保護隱私權。
中國在2020年3月6日發佈了新版《資訊安全技術個人資訊安全規範》。規範明確了「行蹤軌跡」屬於「個人敏感資訊」,在收集此類資訊時,需滿足「最小必要原則」和「合法性原則」,只有在「與公共安全、公共衛生、重大公共利益直接相關」等11種例外情形下才不必徵得授權同意。
在抗擊疫情的資料使用中,歐盟委員會的針對疫情中資料保護的指引值得參考。2020年4月16日,歐盟委員會發佈了「支持抗擊新冠疫情應用程式的資料保護指引」。
資料的安全性,資料應存儲在個人的設備上,並進行加密處理。個人資料保護在金融行業中的實踐也具有參考意義。金融資料本身也是敏感性資料,並且通常需要值得信賴的金融機構保管。
展望未來,疫情終將過去,對於公共健康危機時期的資料使用應該與正常時期有所區分。在這場公共健康危機中,只有監管部門對個人資料使用做出合理安排,才能獲得公眾的信任,為抗疫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種對技術的信任並不會消失,還將使成功運用數碼抗疫的國家在未來技術發展和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