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5-01-16

從零售業看經濟損失

  陳家強局長日前被媒體訪問時,表示擔心香港經濟的低增長常態化。局長是主理香港金融財政的核心人物,對香港的經濟實況自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當然不是好消息,值得我們關注,若有可能,則尚要找出方法看看能否扭轉乾坤,但我們先要根據已知的數據評估陳家強所說是否屬實。

 

 

  近日影響香港短線或長經濟最大的因素自然是佔領運動與它的後遺症。評估佔領運動已造成的短損失不易,因它的影響太分散,而且又未能完全癱瘓佔領區,這與佔領中環此一高度集中創造財富的地方是兩碼子事。我以前推算若成功癱瘓中環,每天的損失是16億元,但過去很多傳媒朋友問我佔領運動的短損失有多少時,我都表示條件不同,16億已不再適用。但現在佔領運動已結束,一些數據開始浮現,倒是可助我們窺探一些局部的損失有多大。

 

從銷售額及通脹看損失

 

  甚麼數據才有用?宏觀數據不大有用,現在有的GDP數據,最新的也只是到去年的第三季,當時佔領運動尚未發生,而且影響宏觀經濟的因素太多,要把佔領運動影響抽離出來,除非機緣巧合,否則絕非易事。港大邵啟發教授的經濟預測模型也會受困於此,暫時不可能對佔領運動說得出個所以然來。太微觀的數據也沒用,有些行業受影響較大,有些則不受影響,我們若根據個別行業的情況去推測大局,容易以偏概全。李嘉誠說佔領運動對他旗下生意影響輕微,這是情理中事,他八成多的業務不在香港,而在港的超市、藥房、港燈等又怎可能會受大影響?至於地產,我一直認為供應短缺是影響樓價的根本因素,與佔領運動扯不上太大關係。

 

數據類別不一 難正確分辨

 

  政府每個月都會發表有關零售業的統計報告,當中有列明不同類型產品的銷售數據,它們對判斷香港經濟的局部表現,卻是有啟示作用。我們先要注意,香港的私人總消費量約等於GDP的七成,而零售總額(當中已包含港人及遊客的購物)則是私人總消費的三分一左右,亦即低於GDP的四分一。10月及11月的零售數據早已公布,有英文報記者曾問我對這些數據有何分析,我答中間暗藏陷阱,很易錯誤解讀,所以我自己寫出來比口傳記者更可靠。

 

  去年10月份(已發生佔領運動)零售總額是383億元,比前年同期上升1.4%,11月是413億元,比前年同期上升4.1%,而1月至11月的總額則比去年同期只增加了0.2%。香港的通脹率在去年10月是5.2%,11月是5.1%。從這些數據看來,我們似乎可得兩個結論:(一)因為銷售額增幅低於通脹,所以零售商的實質收益其實是萎縮了,10月份下降了3.8%,11月下降了0.9%。(二)港人(及遊客)雖用多了錢購物,但買回來商品的數量卻因價錢貴了而有所下降。

 

  上述第一個結論是對的,第二個則不是,因為政府同時公布10月份銷售的貨物總量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4.3%,11月份更是上升了7.5%,這意味著在零售業中,平均物價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下跌了。這是怎麼回事?為甚麼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去年上升了超過5%,但零售業中物價又下跌了?我多個星期前便向我一位在統計處工作的學生查問,他告訴我零售業所涵蓋的貨品並非香港所有的消費貨品或服務,而且有些貨品確有跌價。這答案是對的,但並不足夠,我於是追尋下去,終於明白因由。

 

進口貨跌價 抵銷佔領影響

 

  有兩類貨品的數字很矚目,10月電器與攝影用品銷售額上升23.8%,歸入「其他消費者耐用品」類別的,則上升66.9%,11月份升勢持續,增加了35.4%(9月時升勢已開始,上升了70.2%),我按照它們在零售業所佔的比重計算了一下,有接近十個百分點的零售業增幅全靠它們帶動,換言之,沒有它們,零售總值與數量都要下降。

 

  這些是甚麼貨品?它們是手機、電視機、冰箱等。為甚麼它們價格會下跌?按政府數字,它們價格跌幅高達16%至17%左右。原因不難知道,從年中至11月底,南韓貨幣貶了9%左右,日圓則貶了14%左右,這些電器耐用品便大幅跌價。在同一時期,因某些新款手機大熱賣,內地來購買者眾,所以零售值與零售量的上升,完全是外部因素造成,與港經濟無關,而進口貨品價格下降的利好作用則也只是暫時地部分抵銷了佔領運動的負面影響。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