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6
中美轉趨務實,暫停「放狠話」外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上周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了兩天會晤,中美雙方隨後各自發表了簡短的新聞稿,當中沒有對本國立場的強硬表述,中方的新聞稿只在「王毅就台灣問題全面闡述了中方嚴正立場」這句話中用了「嚴正」這個形容詞。此舉說明雙方希望務實地處理兩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和重大分歧,避免互相「放狠話」,因為那樣只會令雙方都無法下台階。
王毅(AP)
台海危機加劇,美國「忽悠」歐洲
中美雙方走到這一步,已經浪費了很多寶貴時間。去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里島會晤後,中美關係似乎出現了回暖的勢頭,但就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備訪華之前,美軍擊落了中國的氣球,導致雙邊關係迅速降溫,布林肯也推遲了訪問。隨後,美方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批准台灣領導人蔡英文兩次「過境」美國,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見面。中國軍方針對「台獨」勢力的挑釁行為作出回應,美國政客藉機去台灣推銷武器,想把台灣變成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同時從經濟上掏空台灣,逼使當地的執政者徹底成為美國反華勢力的附庸。
中美關係冰冷,台海緊張升溫,華盛頓與北京唇槍舌劍,兩邊都因國內政治的需要而使用強硬語言,後果是中美官方與民間的敵意不斷上升。這樣的「罵戰」對中國的傷害似乎更大,因為美國政客可藉機將中國描繪成「戰爭狂人」,將屬於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搞成「國際問題」,從而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游說歐盟國家與中國「脫勾」。歐洲有些人已經在配合美國,聲稱台灣的安全會影響全球經濟(主要是指台積電的芯片),因此台海局勢屬於全球性的熱點問題,全世界都應該關心。最近,北約也忽然找到「理由」,借台海局勢來強調要維護國際航道的安全,打算在日本設立辦事處,而日本也樂於配合,這樣「做戲」無非是想將台灣問題國際化。
政治僵局難破,經濟打壓不止
顯而易見,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的重要因素,自然成為這次王毅與沙利文會晤的首要議題。但雙方對中美關係有不同的著眼點,對化解目前的僵局有不同的立場,對解決問題的優先次序也存在分歧,既包括政治上的,也包括經濟領域。
沙利文(AP)
拜登政府上台後,中方期待美方改變特朗普執政時對中國貿易與經濟的打壓政策,但美方不僅沒有採取建設性行動,反而變本加厲限制對華出口和阻撓美國企業對華投資,藉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緊張搞「去中國化」,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經貿分工體系之外。最近,美國與歐盟的部分政客又提出在對華合作中「去風險」,實質上還是想與中國脫勾。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日前在柏林訪問時指出,「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就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從經濟到政治,從貿易到安全,北京希望華盛頓在各個領域做到言而有信,不能口中說要加強溝通,行動上卻總在往脫勾的方向走。一邊說應該加強兩軍高層接觸,一邊又屢派軍機對中國沿海地區實施抵近偵察,行動上充滿敵意。一方面要求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做出配合,另一方面又借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限制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以便扶持本國的可再生能源企業。這不是尋求合作,而是仗勢欺人。雖然中國對中美關係持積極態度,但面對不願改善關係的拜登政府,中國已經過了「忍耐期」,對所謂「加裝護欄」之類的新說法已沒有任何興趣。要想打破僵局,美方必須做出建設性的實際行動。
務實化解矛盾,謀求避免衝突
這次王毅與沙利文的會晤超過八個小時,中方將會晤定性為「坦誠、深入、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實質性」應該是指觸及了雙方的底線,而「建設性」則顯示雙方都帶來一些對方能接受的提議。而且中方的新聞稿還說:「雙方同意繼續用好這一戰略溝通渠道」,這意味著王毅與沙利文之間這種低調務實的會晤還會有下一場。
2021年3月拜登就任總統後中美官員在阿拉斯加有一場「罵戰」,完全不是外交會談。日前在維也納進行的這場對話明顯是回到了外交的軌道,這證明互相「放狠話」無法取得任何成果,隔空對罵或煽動本國民意來向對方施壓更於事無補。只有採取務實的態度,在不同領域有取有捨,才有可能化解矛盾,避免衝突。少說多做是取得外交突破的前提,沙特和伊朗的外交官到北京秘密會談,實現了兩個敵對國家的和解。如果只會高分貝宣傳本國的外交理念,總以意識形態劃線,要取得沙伊和解這樣影響深遠的外交成就是絕不可能的,如此簡單的道理實在無需解釋。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