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7Photo: iStock
悶悶地贏,總好過刺激地輸
好高興獲邀替《經濟通》撰文,紀念該公司25周年,實在受寵若驚。
首先說聲恭喜,25年實在不容易,雖然小弟寫blog十多個寒暑,但25年前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
很多事情都來自一個「緣」字,小弟於《經濟通》寫文還不到一年,竟遇上它的25周年,還有機會撰文,感恩。
25年前,1994年,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轉眼已經回歸祖國22年了。這25年來,生活起了很多變化。當中我認為最影響香港人生活的是「地產霸權」與「互聯網」的出現。
無記錯的話,「地產霸權」一詞是來自一本2005年出版的書籍,主要分析香港地產業現象,作者為潘慧嫻。香港有數家地產發展商,早已把業務伸展至各行業,影響著香港人的衣食住行,可謂對市民生活牢牢掌控。說得難聽一點,變相全城市民都在「供養」它們。
其實不止普通市民,如此環境,就連小生意也難做。主因磚頭有價,舖租大升,中小企也不好過,連帶打工仔的創業成本都大增,整個環境變得更適合穩當打工,不利創業,更多人乖乖打一世工「供養」它們。
另一邊廂,「互聯網」也是於這25年冒出來的。還記得1994年時小弟家中還未有電腦,後期買了一部486,今天看來已是古董。再後期可以上網,當時需要用modem駁電話線撥號上網,上網期間若有人打電話進來,會斷線的。現在回想,都感到有點匪夷所思。
到2000年有一個科網爆破,好處是互聯網能於該時期得到高速發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產生出很多新行業、新出路。記得多年前某朋友工作的一家公司也是搞網購的,主要把香港有售的手機賣到德國等地,因為德國等地的手機除了Nokia外,其他都出得很慢,與客人確認了生意,員工才到商舖買入並寄出,不用存貨。
「互聯網」好像在制衡著「地產霸權」似的,有了互聯網,能令創業成本下調,又鼓勵不少創意,甚至令新生意擊敗不少傳統生意。
回歸前,中國的經濟不怎麼樣,香港佔中國GDP達兩成。回歸後,中國一路路經濟崛起,如今香港佔中國GDP不足1%。這樣的改變,香港人歷歷在目。
中國經濟增長強勁,難得香港「近水樓台先得月」,沙士後開放自由行與多個惠港政策,令香港也分享到好的經濟成果。
與此同時,由於自由行與不少政策,令這段時期越來越多中港交往,衍生出很多社會問題,政府處理時又欠有效政策,令民怨積累了不少,或多或少間接產生了2014年佔中事件與今天的修例風波。
25年來,變化多多。有好事時,總有壞事。甚至,同一件事也可能有好有壞。所以我最喜歡平衡,投資理念也一樣,平穩前進,寧願悶悶地贏,總好過刺激地輸。
祝願《經濟通》未來一直好好地走下去,與香港一同,悶悶地贏,別太刺激。
網址連結: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