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
認識內地理財產品
姊妹們,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於去年9月正式開通,標誌著大灣區內(當然包括香港)的居民可以透過這個機制,拓濶跨境的投資渠道和選擇。
根據「跨境理財通」的實施細則,經營零售銀行或私人銀行業務,並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註冊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受規管活動的註冊機構,可在香港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
「南向通」和「北向通」各設1500億元人民幣單邊總額度和1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者個人額度。
「北向通」方面,香港投資者需在一家自選的香港合資格銀行開立專屬匯款帳戶,並在其內地夥伴銀行開設專屬投資帳戶,就可以買到一些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但早期會是一些簡單的理財產品。
根據現行的安排,港人主要買到內地銀行銷售的低至中風險理財產品,包括固定收益類公募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和存款)、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股票)以及公開募集的證券投資基金。而內地人買到的,也是由銀行銷售的中低風險,兼非複雜的基金和債券,另外就是由香港銀行提供的人民幣、港元和外幣存款。
(iStock)
據了解,截至去年底,開設跨境理財通戶口的投資者,已經超過22000名,進行的跨境匯款超過5000筆,涉及資金超過4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早前的公布,理財通啟動首一個月,港澳地區共有8708人參與「北向通」,資金跨境滙劃金額1.19億元,投資產品交易額8925.9萬元。內地共有4382人參與「南向通」,資金跨境滙劃1.48億元,投資產品交易額6056.9萬元。
有人形容,這是「北向熱」,「南向冷」。但想深一層,由於近年香港處於超低息環境,市場對於一些高息的理財產品有很大需求。由於內地存款的利息都高過香港,如果是一些「理財產品」,息率就更吸引,因此,初期港澳居民較熱衷也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為大灣區的洪流不可擋,我們是時候多瞭解內地理財產品的特色了。據我的接觸,最令港人難以理解的,就是包裝成「理財產品」或「信託產品」的高息理財產品。到底這些理財產品背後的「葫蘆」是甚麼?
其實,這些高息理財產品背後,是一籃子的定息產品或債務,風險高低視乎不同的配搭和比例。
內地銀行從事了不同形式的借貸活動後,例如同業拆借、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滙票、信用證及應收帳款等等後,會將部分債務工具,再跟其他現金或較穩健的資產捆綁在一起,售予一般的投資者,一來可以賺取中間的差價,二來可以將風險轉嫁出去。
這些理財產品分保本和非保本兩種,保本的利息當然會低一些;非保本的就高一些。一般來說,這些產品的年期都很短,一般為兩個月至半年不等,而且,入場的門檻也不高,一般為1萬至5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但有些也會高至50萬元。
到底我們應否購買這些理財產品呢?最近我跟一位在內地工作的姊妹談起,她有一個不快的經歷,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她的經歷。
作者電郵:tong_lydia223@yahoo.com.au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