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0
舊觀念看不到新市道
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是不明白市道為何會有今天的結果的,為此我想分享兩個我覺得普遍香港人未及時改變的舊觀念,希望可以幫到看官們看到新市道。
第一個是香港財富的結構改變──複式化
主流年齡層日益年長會影響社會結構,令社會走向年老化。大家都預言人口老化會令到社會經濟力量不足,只研究年齡層老化會出現負面衰退,而忽略了在過程中亦有正面增長和興旺的階段,同樣對市場有極大的影響!
日落西山前的夕陽依然燦爛!香港現在人口最多的板塊偏偏就是45-55歲的年齡層(例如筆者),這班人經歷過71年美國取消金本位的動盪、韓戰和越戰甚至73年中東戰爭引起的衝擊(包括石油危機);兩次的香港暴動;84年前的中英談判;89年的六四事件;91年的波斯灣之戰;當然亦面對過金融風暴和金融海嘯!不下十次的社會動盪,可謂見盡世面!到了今日,他們(我們)是社會中最好的購買力。購買力足以支持樓市辣招令成交萎縮之後的市場。很多人還期望我們這班「老野」會好像過去數十年碰釘子的經歷一樣,市道一變化就將會出現損手爛腳的情況。這種講法未免過於天真,我們已比年青的時候改變了許多,借貸過少,由全攻型變做攻守兼備或者全守型,想要我們再做一次錯誤,可能就是這個世代的最大誤會!
我們的投資結構是複式的,最近我提出了這個字眼得到一些迴響,所以我就想更具體及詳細去為這觀點去作分享。
所謂「複式購買力」其實是源於「複式投資結構」和「複式收入」,即是說購買力和收入也不是源於單一來源,如果一個人供滿了第一層樓,而進行供第二層樓的話,我會認為他是簡單而優秀的複式投資結構,為何要供滿來做舉例?因為有關結構如果借貸過高就不算是穩健優秀,並不是筆者想反映的社會主流變化了。
看官們,算一算你周圍的人們,財富複式化是否日益普遍?如果社會出現購買力、投資或者收入複式化的情況,用過去的甚麼人均收入去計算購買力是顯得粗糙和落後了,而樓市的反應亦沒有過去般單純了。
另一個我認為香港人要改變的就是對風險的觀念!
09年之後我都是不斷提倡「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因為當時這個道理是很多人都是忽視的。投資是機會成本,當人人也望跌的時候,極容易忽略不買其實也不斷付出或承擔著風險。今年我的「樓市的十大忠告」,其中一點我是說「進入風險策略年代」,近期我亦開始提「賣不賣樓也有風險」!因為市場已經去到一個更多變的局面,「長期續升、短期多阻攔!」(包括政治引起的風險和政策上所引起的風險)。但是我想提倡的就是面對這冰火相濟的市場,風險和機會是每個人不同的。在借貸多的人來說,樓價下跌是惡夢。在無打算賣樓的人來說,樓價升跌沒有意義。在複式財務結構的人來說,極可能樓價下跌是入市時機!很多人忽略了風險和機會每個人不同,大部份人都是去尋找「一刀切」人人相同的置業及投資決定,這亦是一個極錯的態度!
一個人買入物業投資,其實就有另一人賣出物業,究竟誰是天才!?誰是白痴!?這個是一個白痴的問題。因為每個人不同。不少人會認為,追隨李嘉誠先生的決定「一定無死」。這些言論我聽到後也不禁苦笑,我們如何能知道李嘉誠先生的算盤!?如果他在樓市低潮時賣樓,有人買入之後樓價升了,是否等於比李嘉誠先生更叻!?當然非也!09年4月長江實業推出栢慧豪廷,當時買入的業主全部賺大錢。成為近年罕見賺錢的樓花個案!是否他決定錯?對不起!對他來說,他是做房地產工廠,貨如輪轉才是他的硬道理!勉強要將自己代入李先生的處境上,會否愚不可及?!
我們的社會是追求民主的 (但當然不是泛民議員追求的民主),民主是人人平等。所謂人人平等不單只權利一樣,亦容許別人的不同和擁有自己的空間。不過捍衛民主的基本條件就是避免社會迷信,當然包括市場迷信,我們仍活在迷信的世道中!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