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05-18

商業銀行縮表更可怕

  美國開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準備溫和地退出QE;其實中國已經在做了,只是不講而已。在筆者看來,中國的貨幣環境正常化始於去年晚秋,「房子是用來住的」一語,開啟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成本正常化的程式,銀行間利率以及債券利率節節上升。

 

  4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則啟動了流動性量化收縮的過程,貨幣環境正常化進入了第二階段,對經濟、市場的影響可能十分深遠。政治局會議後的聲明只有短短數段,但是提到金融75次、風險22次,執政黨將防範金融風險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後的政治決心毋庸置疑。

 

  量化收縮(或曰縮表),其實在第一季度已經悄然展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在此期間收縮了1.1萬億元,超出了農曆新年後的季節性調整。央行縮表多少有些無奈,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導致被動式的流動性收縮,但是這次不同了。

 

  目前出現的是商業銀行大幅收縮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政府要求金融去槓桿去風險,反腐敗浪潮席捲金融行業,金融監管雷厲風行,這一切帶來了一場信用收縮。這場銀行業主導的信用縮表,尤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快速削減。最新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委託、信託、未貼現承兌匯票業務大幅萎縮。由於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信用擴張基本上靠表外擴張完成的,這次突如其來的表外收縮的衝擊比數字上可以看到的更兇猛。信用斷流對經濟和房地產業所構成的風險,可能比資金成本上漲更大。

 

  銀行縮表的第二個影響,是信用債成本的飆升和集資能力的下降。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整體槓桿水準還在上升,不過將集資平台從理財產品移向信用債使得資金成本大幅下降,集資也更規範。信用債市場環境突變,可能令嚴重依靠借新債還舊債的部分企業的違約風險大幅上升。同時,儲蓄增長明顯放緩,銀行爭奪存款之戰一觸即發,貨幣環境正常化正在由貨幣市場的「假加息」,傳導向實體經濟的真加息。

 

  據筆者觀察,近期中國經濟正在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流動性短缺,主要涉及銀行的表外業務收縮,其烈度可能比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更高,債市股市的表現折射出信用環境的改變。為了紓緩壓力,央行重啟了公開市場操作,不過相信貨幣環境正常化還將繼續,金融強勢監管還將繼續。

 

  貨幣環境正常化、防範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力度、肅清金融腐敗,長遠看都是好事,乃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所必需。不過各部門紛紛推出的措施,卻在製造一個疊加共振效應,有可能導致信用環境的矯枉過正。防範風險反而成為製造新風險的源頭,就事與願違了。這是需要警惕的。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陶冬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中國 #貨幣政策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