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1-04

守護郊野公園 - 不能永遠只要求自然退縮

  以前郊野公園是一個無人談論的話題,但是最近幾年,個別團體不知何故反覆宣稱必須從郊野公園要地,才會有地建屋,結果炒熱成為公眾話題。但是這是一個偽命題,香港在平原地上可以建屋的土地很多,此時此刻,把找尋土地的矛頭,指向基本上位於山區和大部份是集水區的郊野公園,是誤導和不必要的,而且我們必須了解郊野公園的緣起和本質,才能正確地理解不能動郊野公園主意的原因。

 

  第一批香港郊野公園於1977年成立,跟民政主任制度、廉署和中文成為法定語文同期,是回應1967年社會動亂的措施之一,希望藉着香港山野豐富的自然資源,向市民提供「康樂」和「教育」的場所,讓大家享受自然的悠閒,在勞碌之餘,生活可以多些趣味、少些怨憤。正如台灣社會所講的「衣食住行育樂」,做人不只需要物質,也需要「育」和「樂」代表的精神生活。

 

遊人在享受清水灣郊野公園的空間(鳴謝:ilovehongkong.hk 

 

  40年來,兩、三代香港人在郊野公園度過無數歡樂時光。不少人去過郊野公園燒烤、野餐、行山、露營、看風景等,心中都有一些美好的回憶和開心的感覺,這些感覺幫助香港人將日常城市生活的逼迫感消化於無形,是我們香港人不斷為生活努力打拼的營養。去郊野公園實際上等於為生活加油,間接促進整個城市的生命力和生產效益,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以像某些地產商一般見識,認為「郊野公園不建屋是浪費土地」。

 

  過去數十年,香港有人講「發展與保育平衡」,可惜每次「平衡」的結果都是「保育」被妥協,以自然生態環境退卻為結局。舉例說,錦繡花園和落馬洲一帶以前是大片濕地,如今建了住宅和馬路而沒有了,例子數不勝數。

 

  長久以來,香港萬事以「發展」為先,「保育」不斷被妥協,自然不斷被破壞蠶食,所謂「平衡」從來不存在。來到今日,向郊野公園要地,侵蝕平民百姓康樂活動的最後堡壘,甚有可能觸及香港大眾的底線,政府最好不要打郊野公園的主意,甚至應該反過來增加郊野公園的總面積,為勞累的香港人守住呼吸自然空氣的空間。

 

註:本文於2017年1月2日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節目播出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觀自然•觀香港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環保生活 #郊野公園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