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03-27

【關於生死的對話練習】既然我們每天都為生命倒數,不如學懂「告別的勇氣」吧!

  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買了一本名叫「告別的勇氣」的書,作者是兩位德國人: 亨尼•舍夫 (Henning Scherf) 及安奈莉•凱爾(Annelie Keil)。 前者曾任律師、議員,一生致力推動及早規劃屬於自己的年老及臨終生活; 後者是一位健康科學學者,努力倡議為重症病患的基層人士提供最好的安寧療護。

 

 

  人總有一死。 如果我們收到一封來信(或是手機的訊息),對方劈頭就寫道:「我現在要衷心和你道別, 因知道我在世的日子不會長久…」我想收信的人必大吃一驚,即刻回覆,怕遲了會耽誤了大事。 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要寫一封同樣的信,因為我們一出生後就步向死亡,每一天都是在倒數,生命壽數長短從來都是我們掌控不了的,只是我們不察覺,或不肯去察覺而已。

 

  生死,原是一體兩面、鏡像雙生。唯有及早看透這個道理,我們才能自在生活,生死無懼。

 

  人們害怕死亡,連談也不敢,可能是因不知死後的世界如何, 或是因留戀今生而放不下、捨不得,又或是擔心家人失去了自己而無法好好活下去。然而,即使我們是萬般不想,死亡也是躲不過,所以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及早學習迎向及接受死亡,所謂「告別的勇氣」,就是這個意思。

 

  誠如本書作者之一安奈莉•凱爾所說:「生的藝術也包括了接受命運。」 接受命運是一種學習,藉由哀傷輔導,去接受人生中的不圓滿(這包括生命的無常、無奈、短暫、中斷...)、去放下這一輩子往往來不及完成的事物與一切愛、恨、情、仇。

 

「告別的勇氣」的其中一位作者,安奈莉•凱爾(Annelie Keil)

 

  這學習十分重要,因為惟有明白及内在化了(internalise)這個道理,我們才可以有一種深層的精神態度(及力量), 包含感恩和知足,俾在仍活著的日子,過得安然及從容。

 

  在聖公會的安息禮拜,最後的祝福有以下一段禱文:

 

  「天父啊,蒙主扶助我們,渡過每日勞苦的時光; 當晚影伸長,黄昏已到,繁忙的世界, 寂靜無聲, 一日煎熬的生活, 亦成過去; 我們一生的工作, 亦已完成。 求主發慈悲,賞賜安穩之居所,與恬静之休息,至終得享平安。 此賴我主耶穌基督而求。阿們。 」

 

  這首禱文很美,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它把我們的眼界由聚焦於一己提升到看自己是宇宙大圖畫中的一個小小份子。大自然有它的時序,運行不息,受造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環,必須順應自然,方可心無置礙,活得安然。

 

  我們除了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死亡,也要學習接納別人(至親)的死亡,這其實不單有益於自己,更加對將逝的親友有幫助,因為這有助解除他们對死亡的恐懼,令他們放心及釋懷。

 

  佛家説人生八苦之一是「愛別離」,即與所愛的人別離,乃十分痛苦的事。但倘若我們死抓住不放,呼天搶地,嚎哭不已,其實反令對方難堪。因此,學習在感恩和愛中道別,雖然仍會流淚,仍有不捨,但心中始終有份平安,這也是另一種「告別的勇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

更多看透生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死亡 #喪親 #生死教育 #告別的勇氣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