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2-07

【死亡品質】「善終」不只是消除肉身上的痛!令臨終病人「安心」才是重點

  中國人講的「五福」,第五福就是「善終」,即死得好,死得安詳。中國人的智慧不會説人長生不老乃至不死才是福氣,而是説死得安然、無憾,已就是福。

 

  近年歐美社會提出「死亡品質」(Quality of Death)的討論,指出人臨終時除了需要藥物紓緩痛楚,也需要心靈和精神的支持及慰藉,以至能夠在生與死的界線中産生安心感。傳統的善終服務較集在肉身上的鎮痛,近年則多講求身心社靈的全方位品質。例如在英國,已為超過九成的末期病人設立「人生最終階段照護系統」,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幫助病者的家人如何陪伴及支持病者走向死亡。

 

  著名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就人臨終前的心理狀態作出精采的闡釋,他說人到了生命的末期,「外在的世界愈隱藏,並逐漸失去色彩、音調和激情;内在世界就會愈緊張呼唤我們。」容格要指出的,是陪伴人走過他生命最後階段的,不再是花花碌碌的大千世界,而是他靈魂最深處的内在世界。換句話説,這時候倘若他內心有美好而温暖的回憶,體認到一生有所愛及有所被愛,那麼他就較能夠在無憾以至圓滿中告別麈世。

 

 

  正如心理學家容格所言,人臨終時内心會發出強烈的呼喚,為自己的一生找一個「說法」, 究竟過去的日子是白活?抑或活得有價值?而衡量有價值與否的標準,在生命末期又很奇怪地改變了,由以前講求物欲改變為講求意義。因此,真正令臨終病人「安心」的是他已經活得美好,不再有迷惘、遺憾、虧欠和歉疚。這時候病人的親人、摰愛在他身邊,述說一生的故事,或是感恩,或是原諒,宣布和好,他就感受到不可思議的一份寧謐與平安,這才是「高質素的死亡」。

 

  所以近年多了醫院或善終病院,多撥人手及資源去支持末期病人的家屬,放多些時間及精神去陪伴病人,互相聆聽及傾訴,説感恩及寛恕的說話;有宗教信仰的更可以透過唱詩、祈禱及誦經,尋求心靈的慰藉。 好多研究指出,當末期病者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不單止肉身的痛楚會減少,甚至會感到出人意表的平安。這比親人在身邊哭哭啼啼好得多。

 

  最近幫過一位男士做安息禮,他患癌多年,近一兩年病情轉差,他和太太決定不再尋求對抗性的治療,改以寧養及紓緩痛症為主。到最後一個月,留學外地的女兒請假回港陪伴,一家人在身邊與他走過最後的日子。太太後來對我說,幸好作出這安排,令丈夫在安詳及幸福中離世,而一家人亦不感到遺憾,因為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就是陪伴最愛的丈夫和父親,在愛中送別他。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

更多看透生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銀髮族 #生死教育 #死亡 #死亡品質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