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07-10Text: 嶺南大學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 熊衛雁博士

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博雅教育之春?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概念。簡單回顧前三次工業革命的革新性科技,第一次以蒸汽機的改良為代表,第二次以電力及大規模生產為代表,第三次則是以計算機及互聯網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為代表。不同於前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指數技術」(exponential technologies)為核心,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以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等等。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對於人工智能在工作上取代人類的擔憂,特別是害怕「技術性失業」(technology unemployment)時代的全面來臨。

 

  然而,有些學者商業實踐者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人類有些優勢是人工智能不能輕易取代的,而這些技能或者說是人類本身的特質將是未來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高價值技能。在討論這個問題的相關著作中,影響較為廣泛的是Geoff Colvin的《人類被低估》一書(註1) 。在書中作者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人類擁有的同理心(empathy)、創造力 (creativity)、團隊協作能力 (teamwork abilities)以及人際交往能力(interpersonal skills)將成為高價值技能。例如,人類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判斷對方的想法並作出合適的回應。同時,大多數創新的想法是在與別人的互動中產生的。Colvin還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重要的將不再是「你能做甚麼」,而是「你是誰」。當科技發展到不可避免地大規模取代技能型工作時,人類應該回歸本質,認識到我們擁有的特質(包括同理心、想象力和社會合作等等)這是人工智能很難替代的。科技僅僅是工具,所有的目的應該以人為本。正如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芬·喬布斯所言:「在Apple的DNA裏,只有科技是不夠的。唯有科技與人文結合、與人性結合,產生的結果才能使我心高歌。」

 

  當我們仔細思考這些能力,並反思高等教育時,發現在我們不斷強調如何培養「二十一世紀技能」的時候,人工智能時代的快速到來促使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去思考,高等教育應該如何應對?回望過去,我們或許已發現答案實際已經握在手中,那就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博雅教育所倡導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正是教導學生去尋求自我,同時成為一個有責任擔當的社會人及世界公民。而在培養過程中,博雅教育推崇批判思維而又不失對團隊合作的重視,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又不局限於某一學科或某一技能。博雅教育的這些訴求正好契合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趨勢。

 

  博雅教育始於歐洲,發揚壯大於美國。由於高等教育愈來愈強調學生認知能力以及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博雅教育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漸漸衰落。雖然美國依然存在很多博雅大專院校,但是已漸漸處於高等教育的邊緣地位。然而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關於博雅教育的問題應該有所改變。過去我們常常問「博雅教育是否還重要?」現在我們應該問:「為甚麼博雅教育在第四次工業時代如此重要?」認知及技能教育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同時博雅教育的影響也不是立即出現的。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科技革命,教育者與政策制定者應該擁有一個長遠的視角去應對挑戰,並且找對方向。最後,對於香港高等教育而言,香港有著濃厚的博雅教育基礎,例如擁有亞洲頂尖的博雅大學——嶺南大學。香港的教育者與政策制定者應該思考如何結合當前的優勢和時代的要求,培養能夠在未來社會立足並做出貢獻的人才。

 

註:

1) Colvin, Geoffrey. 2015. Humans Are Underrated: What High Achievers Know that Brilliant Machines Never Will. New York: Portfolio/Penguin.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博雅教育 #第四次工業革命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