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Text: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陳楠之
教育科技:雷聲大雨點小,還是漸入佳境?
網上教學因應疫情「停課不停學」漸趨普遍,對世界各地學生的學習模式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此熱潮在亞洲尤其明顯:以印度初創公司Byju‘s為例, 該公司自3月初開始讓學生免費使用它的學習應用程式以來,使用人數增加了60%至逾4700萬人,令公司的市場價值升至高達80億美元。另外,單是今年2月,在紐約上市的中國網上教育提供商GSX的網上課程學生人數已增加了1500萬,帶動其股價上漲了92%。
網上教學成效不彰?
疫情無疑令網上教學成為教育界的新常態。然而,即使缺乏了疫情這個催化劑,網上教學都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不過,網上教育的成效又如何?學生在家中對著屏幕學習,是否可以媲美老師在課室内面對面的教學呢?
早於2015年,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已經發表了一份報告,研究不同國家推動電子教學的成效。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大力推動電子教學的國家,學生在過去十多年的成績不進反退。中文大學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2018 PISA 主理人及總監侯傑泰教授接受團結香港基金訪問時也直言,「我們用電子科技從2000年到現在不算很成功」。
另外,今年5月,中文大學亦進一步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調查訪問了1168名中學生,發現僅23%的學生認為單看網上材料或影片已能理解課題內容及功課要求,70%的受訪初中生更指,期望老師可以有更多個別輔導或補課。
教育科技不單是網上授課
從上述可見,網上授課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忽視教育科技的作用。其實,教育科技的應用非常廣泛,網上授課只是眾多範疇的其中一個。如果我們把課本電子化就以為已經充分應用教育科技,無疑是大錯特錯。
比如説,人工智能 (AI) 發展至今,無論是在改善課程設計、批改試卷、應對學生問題等各方面都已經取得顯著的進步。美國免費教育資源網站可汗學院能透過AI識別學生的長處和學習差距,相應調整學習內容;MAP( 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 )和SBAC( 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 )等智能評估程序,則能幫助制定學校和地區範圍的課程;McGraw-Hill Connect和Aplia之類的AI軟件更能同時管理大量學生的作業。
這些最新、不斷進步的科技工具能都有助減輕老師的負擔。根據麥肯錫2018年關於未來工作的報告,現時教師有20%到40%的工作都可以經由AI自動化;這意味著老師每周可以將大約13個小時的時間重新分配到其他教學活動之中,又或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規劃科技變遷下的未來發展。
教育科技在香港的進一步發展
教育科技無疑將在未來蓬勃發展,但本地學校又能否獲益呢?近年,政府已經大力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提供不同的持續支援措施,包括成立運用電子學習平台及翻轉教室策略,支援學生在家持續學習, 亦在中小學推行「自攜裝置」。不過,正如上述所言,教育科技的意義並不只是作為一個媒介那麽簡單,要深化教育科技的應用,政府可以仿效一些在這方面領先的國家。
愛沙尼亞的信息技術與電信協會(ITL)是一個非牟利組織,主要目標是協調愛沙尼亞電信公司與教育機構的合作;他們安排公司經過不同培訓計劃將頂尖科技帶入學園,希望彌合科技公司和學校的鴻溝。澳洲政府也已從2990萬澳元的「人工智能能力基金」内抽出150萬澳元撥款用於支持在學校中融入 AI 元素。
科技是教育革命的重要元素
教育科技這個趨勢近年漸入佳境,已經超越了單純將教材放上網上平台的階段,務求進一步把科技滲入教學方式,提升其效能,並令教學更多元。未來香港將怎樣迎合這個大趨勢,又可否利用大灣區科技發展的優勢,讓本港的教育科技耳目一新?讓我們拭目以待!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