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淺述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周四結束,主要討論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我執筆時尚未見到有何公布,只能說出希望這「五年計劃」要注意甚麼。
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可能是第十二個「五年計劃」(2011至2015年)經濟增長能否達標及未來五年的指標會訂在哪裏。在2011至2014這四年中,中國GDP平均年增長稍超過8%,若要達到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原本訂下的平均7.5%年增長率,肯定可以達到。今年GDP增長就算只得5.5%,五年的平均也有7.5%,而今年增長必然遠超5.5%。
這是得來不易的成績,過去五年,世界經濟環境受金融海嘯的餘波及歐債危機影響,情況惡劣。IMF對進你那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測本來是3.8%,但形勢不饒人,IMF要把這增長率不斷下調,先調低至3.5%,再降至3.3%,仍不足夠,日前在秘魯利馬舉行的年會中,更預測只有3.1%的增長。若非IMF對中國經濟較為樂觀,而又有中國近7%的增長率支撑著,恐怕今年全球的增長會更低。
城鎮化仍是增長重要來源
不過,我不認為我們需要太重視「五年計劃」所訂定的指標。在歷史上,有時實際經濟表現遠勝指標,也曾出現過所有指標都無法滿足的情況,我對「指標」此等計劃經濟中出現的概念,只會視為一種可用作打打氣,指引方向的工具,太過認真便無謂了。
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要看看「十三五」究竟會提出甚麼方法去繼續發展中國的經濟。中國正處於多個結構性的轉型期,著實需要我們枕戈以待。
城鎮化仍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從1978至2014年,中國城填人口增加了5.77億人,城市從193座上升至658座,這是全球性人口城市化大潮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民在城市中能較有效接觸到新科技及先進管理方法,生產力遠勝在農村之時。但這也對政府帶來巨大的壓力,每年如何在城市中創造過千萬的新職位。到城市工作的父母,也在農村留下了近6千萬的所謂「留守兒童」,為社會埋下隱憂。治理一個大國真的不容易,人口等閒以億計算,經濟卻以萬億元作單位,想想也使人冷汗直冒。
工業科技轉型提高競爭力
過去中國創造職位的方法是大量生產勞動密集產品,並輸向世界各國。這方法的好處是可迅速地利用自己的優勢,使大量民工得益,比印度所用的發展IT更有效。印度的策略只能惠及人數少得多的高教育水準的精英,普通人等獲利有限。但中國若是一味只靠廉價勞工,終究也要面對來自越南、印尼,甚至印度等勞工更便宜的競爭,所以中國經濟必須不斷轉型。
轉型有三大方向。一是製造業的科技含量要日逐步提升,這便又需要大量的科研投資作支持。二是從製造業轉至服務業,現時中國的服務業已超過GDP的48.1%,大於製造業加上建造業的42.7%,但仍可走的路還很長。服務業的好處之一是可吸納非常大量的勞動力。三是把生產能力從無用低效的地方轉至高效地方。中國的鋼鐵煤炭都有產能過剩問題,鋼鐵以重量計,比大白菜還要便宜。但產能在某些領域過剩正顯示出在其他領域產能不足,資源配置錯誤。最不足的一部分很可能是環保工業的產能。中國的空氣及水污染嚴重,不投放大量資源改善環境如何了得?但這又指明了一個方向,搞環保是推動未來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
港人也許更關心人民幣如何國際化及香港可得到多少油水。我相信香港的確有條件在金融服務業上分一杯羹,機會的確存在,但是否成功,主要還是看港人如何自我提高競爭力,否則香港會輸給上海、新加坡、倫敦,甚至前海等地。現時社會中太多無謂的政治,實不利香港的發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