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4
抗疫就是兩條路線之爭
昨天(23日)特首林鄭出席立法會視頻答問會中,其中被問到港大醫學院梁卓偉團隊預料,疫情發展會有兩個方向,包括「清零」及「走向風土病」,叫政府早作決定。
林鄭表示,研究及學術評估有參考價值,惟現實情況複雜得多,指抗疫不是兩條路線之爭,強調本港抗疫目標與國家一致,現時政府目標是以最少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以通關為目標,包括對內地及對外。
她的講話好像很對,首先把港大醫學院梁卓偉團隊的研究「界定」為學術評估,說現實情況複雜得多,就是說你們這些關在象牙塔裏做的研究,根本不現實,然後說抗疫不是兩種路線之爭。
她說完抗疫不是兩種路線之爭,即講大原則「抗疫目標與國家一致」,甚至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以最少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益」……講了一大堆,就是不願在「清零」及「走向風土病」兩者之間做決定,就是玩模棱兩可。她把這些話埋在大原則之下,就更凸顯她的心計。
她刻意淡化中國和西方抗疫方法的重大分歧。兩年來,疫情肆虐全球,防疫抗疫正正是抗疫方法兩條路線之爭。為甚麼抗疫就是兩條路線之爭?
(資料圖片)
「清零」是國家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走向風土病」說得直接就是西方國家的躺平「與病毒共存」政策。抗疫就是「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種方法。中國自己堅持「動態清零」抗疫政策,你們西方國家,還有新加坡日韓等國家「躺平」,要「與病毒共存」,沒有問題。
但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被不斷被西方猛烈抨擊,為甚麼呢?
因為中國推行「動態清零」政策非常成功,即使初時圍封強檢諸多不便,但過後一切如常;而且生產復元較快,比其他國家成功。此外,推行「動態清零」的經濟成本很大,以西方國家推崇的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原則,這既不合乎經濟效益,應該說不合乎資本家經濟效益,亦和一直主張自由放任主義背道而馳。即使像英國澳洲等國家在疫情第一波和第三波時做過,現在面對Omicron也不敢再提。
香港的醫生、專家、學者、高官以至特首,都是西方價值追隨者,從來對國內一套不予認同。過去兩年香港就是不跟從國內一套,所以沒法通關。
在香港做全民強檢會有很大困難,大家都知道,中央已舉全國之力來港協助,林鄭之前不是說3月做嗎?全港學校提早放暑假,就是騰空校舍作全民檢測嗎?為甚麼突然「發現」需要動用大量資源而取消?請問甚麼才是適當時機?
她又說仍未放棄全民檢測,其實她百分百不會做,而且擺到明「躺平」了。不做全民強檢,而且在每日上萬人確診,兩百人死亡時,竟然預早宣布4月放寛防疫限聚措施,是否有問題?
她說防疫抗疫以通關為目標,包括對內地及對外。大家都知道和內地通關,先要「動態清零」,再和內地「健康碼」接軌,現在決定躺平,之前講的「港康碼」又無疾而終;卻宣布4月1號開始容許開放西方9個國家航班來港,背後不正正反映她懶理和內地通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嗎?背後不正正反映她重視的西方價值觀嗎?
從她翻來覆去的表現,是為了爭取連任,2月底說3月強檢,是對連任仍有幻想;但一句特區政府負上抗疫的主體責任,她知道北京對她防控第5波疫情的不滿。現在肯定連任無望,心有不甘,躺平抵制……
不做全民檢測、宣布重開9個國家航班來港、提早公布放寛防疫措施時間……這都不是「動態清零」抗疫政策,而是搞「與病毒共存」躺平政策。這不是兩條路線之爭嗎?而且都是拿港人生命健康作賭注。
是誰站在另一條路線上?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