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8
張曉剛︰家‧國
香港佳士得2008年11月「亞洲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會
張曉剛(生於1958年) 《血緣︰大家庭之二》1995年作
成交價︰港幣26,420,000
© 圖片由佳士得提供
常以政治為題材的美國知名荷里活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蒐集當代藝術已經有20多年歷史,他珍貴的私人收藏中不乏中國當代藝術,當中包括張曉剛、劉煒和唐志岡等重要創作。這些藝術家們以強調主觀、直覺及切身的看法,創造出中國當代經驗的激進新視野。這幅張曉剛《血緣:大家庭之二》,原為大導演奧立佛.史東收藏的主要藏品之一。
青少年時期的張曉剛生活在中國政局動盪的年代,其個人的經歷促使他成為中國當代藝壇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受國家的主流美學所限制,特別著重人文主義。這主義引領張曉剛走入肖像畫,將東方美學注重表達人物個性和西方寫實主義融入到其創作中,逐漸發展出1993年展開的「血緣」系列。張氏以突破性的切入點,重新審視家庭這個中國傳統。作品深受文革時期的家庭照片的啟發,表現一種沉澱在內心的力量,畫作超越一般寫實肖像畫,張曉剛成功引領觀者走進一個冥想的空間。當中1995年作的《血緣:大家庭之二》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張曉剛於此年代表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鞏固他作為中國前衛藝術代表的地位。
在《血緣:大家庭之二》中,畫家加強人物之間的相似性,三個人之間似乎有強烈的糾結。每個人物的臉孔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如相似的眉形和鼻子的弧度。畫作中以紅線象徵「血緣」,以灰暗如牢房的房間為背景。畫中的男孩強調中國社會中對於長男的重視。兒子的黃色肌膚對照近乎色調黑白和眼神飄忽的父母,凸顯兩代在文革時期的衝突,讓觀者想起當時的年輕人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鼓勵而對抗傳統。每個人臉上都有一塊色斑,看起來像傷疤,代表著社會帶來的內在和外在創傷;也像光線的照射,象徵對未來的希望。畫中的家庭有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存在感,張曉剛處理家庭主題的嚴肅心情,透露他對家庭身為中國社會中心結構的興趣;只有透過部分細節以及人物之間的細微差異,我們才能看到張曉剛較為纖細而主觀的情緒。
此作品顯露出張曉剛童年的記憶 — 張曉剛一家因母親的精神疾病而遭到排擠;父親為了掩飾這事實,更影響了家庭內部的關係。畫中母親帶著自然膚色,這在「血緣」系列當中頗為罕見。她的眼神空洞和怯生生的儀態表現了畫家對母子關係的不安。對畫中的小兒子而言,母子情誼是最重要,不過相對於張曉剛來說,母子關係卻是充滿焦慮、困惑與犧牲。
張曉剛認為,因為繼承歷史的重擔、社會義務與遺傳的必然性,「過去」不但會糾纏「現在」,還會拖累此時此刻。然而這種觀點的宿命論其實更複雜,張曉剛檢視自己最親密的家庭關係,探索與整個文化相關的主題,又以如此細膩、充滿同情的手法處理,《血緣:大家庭之二》是藝術家非常私人的畫作,卻又同時描繪出整個中國 — 這個曾遭到歷史重創的國家還不確定未來方向,要存活下去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未來。張曉剛跟奧立佛.史東一樣,以國家、政治和社會為題材,引導觀者反思歷史、現代社會和生活。他們將政治對國家帶來的種種糾葛與焦慮於不同的媒介中表達,同時亦把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寄託到機敏的下一代。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