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6-12-19

別讓床邊醫學消失!醫療高科技檢查「非萬能」

  五年前,我右前臂內側的皮下,長了一粒堅實的東西,像杏仁般大小,有點痛,還逐漸變大,令我有點不安。當時我十分信任一位私家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便往他處求診。

 

  我忘記他怎樣檢查那粒東西,只約略記得他說要清楚了解它是甚麼的話,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吧,應該不用注射顯影劑的。我問費用如何,他好像跟我說大約四千至五千元。心裏想,既然之前接受磁力共振檢查膝蓋也差不多這個費用,便接受他的建議。

 

 

  隱約記得到了磁力共振部後,職員才告訴我需要注射顯影劑輔助。沒辦法,已到了檢查室,要用顯影劑就用吧。然而,收到賬單那刻,嚇了我一跳,心裏大叫肉痛。單是磁力共振檢查,費用是9,190元(那張收據我還留著),還有診金250元。最「驚嚇」的,不是檢查報告顯示那粒東西是甚麼惡性腫瘤之類,而是依然不清楚它是甚麼!

 

  身旁的外子由始至終都說不如先向住處附近的政府普通科門診求診。此刻他又重提建議,在滿腦子無奈下,我撥了一通電話預約。

 

  第二天,我依照預約時間到達,坐在診症室裏的女醫生,梳著一頭像長實執行董事吳佳慶的髮型。她聽罷我講述情況後,著我把手臂攤在桌上,專心地看著它,仔細地做了三個動作:捏起那粒東西上面的皮膚然後放下,把拇指和食指擱在它外圍左右移動,兩指換個方向前後移動。之後,她很有信心地告訴我,那很大可能是一粒長在骨頭上有如啫喱模樣的東西,其實可以不必理會。如果繼續變大而我又擔心的話,可以動手術切除。但由於前臂有很多神經線需要避開,手術比較複雜,故到時可能要轉介骨科。

 

  我看她那麼細心,解釋又詳細,便多嘴問她為甚麼憑那三個動作便一清二楚。我只記得她說,若那粒東西是長在皮膚上,一捏皮膚,便應該隨而捏起,但沒有。其餘兩個動作,我大致記得是用來檢查它是長在肌肉上還是骨頭上。至於哪個動作檢查它長在肌肉上,哪個檢查長在骨頭上,我已忘記了。

 

  十月底在書店聆聽醫生作家區結成(筆名區聞海)的新書講座,談到床邊醫學,猛然令我回憶起這次看病經歷。他提到,當年在美國所接受的醫學教育(他畢業於布朗大學醫學院),注重化驗報告、科研論證及文獻,沒有教導醫學生聽肺以診斷肺積水等等臨床檢查技巧,不像香港,本地的醫學教育傳統仍注重此範疇。

 

  事實上,以聽筒聽肺聽心,以手檢查病人,表示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交流與互信建立。可是,他擔心,臨床檢查似乎隨著時間而被科技檢查淘汰,這樣便很難說服下一代信任或保留此技巧。

 

  雖然我的遭遇可能只是個別例子,但我想講的是,千萬別讓臨床檢查技巧在香港消失。它最大的好處顯而易見:免去無謂的高科技檢查及省下高昂檢查費。區醫生在講座上也提及有助避免醫療事故這一點:如果醫生抽肺水前,先用聽診器確認患者哪一邊的肺部有問題才抽,便可避免錯誤抽取正常那邊肺部樣本的問題。而且這些技巧準確度媲美科技檢查:美國醫療政策新聞網站Kaiser Health News這篇報導提到,醫生憑著急性眩暈患者某些異常眼球活動,便可診斷哪些是中風,哪些是良性的內耳問題,比初步磁力共振檢查更準確。(試問以前未有X光以至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之前,不依靠臨床檢查技巧又可以依靠甚麼呢?)

 

  我的那個求診故事還有下集。

 

  當我告訴朋友時,取笑我花冤枉錢是必然的了。有次告訴一名老醫生知道,他先哈哈哈大笑三聲,然後說:換成我,會趁你沒注意時,拿起案頭一本厚厚的醫學書,使勁地往那粒東西拍。扁了,那就解決喇!

 

  耐人尋味的是,我那粒良性骨頭上的啫喱,不用醫生拿厚書拍扁,也不用施手術,數天之後,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本欄旨在集思廣益,內容謹供讀者參考,惟不能代替醫囑。如有疑問,宜與您的主診醫生商量,以得出切合您的治療方案。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

更多知‧解醫學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銀髮族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