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2019

《At Eternity’s Gate》:訴說的,不是梵高的故事,是他的內心

  • 收藏文章
Text: Helena Hau

  「A Born Painter?」

  「Yes. 」

  「How do you know? 」

  「Because I can’t do anything else, believe me, I ‘ve try…」

 

  這是《At Eternity’s Gate》裏,梵高與神父的對話。繪畫對他來說,就是那麼簡單、直接……

 

  在梵高短暫的一生裏,圍繞著他的不過是貧窮、潦倒、壓抑,甚至被人視為瘋子。而幸運的是,他有繪畫相伴,當然,他的弟弟對他來說,也是他精神上莫大的支持。在短暫的十年繪畫生涯裏,他所繪的作品卻超過2000幅,對後世人影響深遠。在去世前兩年,他離開了巴黎,搬去了法國南部的小鎮,那個時期也被譽為他人生創作的巔峰時期,我們所熟悉的作品,如向日葵系列、星空、自畫像等都是那時完成的。

 

  關於梵高的故事、電影,從來都不少。那剛上映的《梵高·永恒之門》(At Eternity’s Gate)又值得看嗎?若你真的喜歡梵高,或許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能讓你更貼近和了解他敏感的內心世界那種掙扎和渴求多於了解他的生平故事。

 

一部更貼近梵高內心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仍是他繪畫生涯的巔峰時期,訴說他最後兩年在法國南部的生活。電影開始,便是陰沉沉的巴黎,為逃離這種灰蒙,梵高便去了南法的小鎮:阿爾勒。在那裏,雖有陽光、空氣與大自然相伴,但這些卻沒能將他眼眉間的憂愁完全洗走……後來,更因意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不論是他還是他的畫作,都不被人認同,能和他說話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高更的出現於梵高而言,就如冬日的陽光。但二人大不同的藝術觀導致最後分道揚鑣……

 

 

  其實談電影內容,都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但說到整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色調及音樂等處理,卻讓人真切感受到梵高生活的潦倒、內心的落寞、對生活的掙扎與渴求,還有那顆深愛著繪畫的心。在電影裏,不少鏡頭以梵高第一視角出發,從這些浮動、被放大的鏡頭下,感受梵高眼中的身邊人、事、物和大自然……電影畫面的色調十分美麗,將南法的風景如油畫般呈現。而電影其中一個主調色是黃色,在處處都是美景的南法,本應是陽光空氣、麥田稻草……但鏡頭所呈現的黃色調子卻透露著一絲暗沉與哀傷,讓本是寓意希望的陽光,在這裏也顯得分外遙遠,觸手也不可及,就如梵高沉重的一生……

 

 

  除色調外,電影有不少鏡頭是手持拍攝,不論是跟隨梵高的背影走,還是以梵高第一身出發,那種搖擺不定的畫面、或是看不清的前路,都像是梵高內心的一種浮動與迷茫。攝影師Delhomme更運用了一種在60-70年代非常盛行的濾鏡方法 — 裂焦濾鏡(Split-focus Diopter),就是在鏡頭上加裝半片老花鏡,將同一個畫面分出兩個焦點,而畫面中間則會有一條模糊的線,讓人有些許錯覺,不禁聯想梵高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梵》有不少畫面讓人感到無望,就如曾出現了數幕的向日葵花海,但卻與梵高向日葵系列中盛開的花海有大不同,是一片片枯萎的、倒地的、迷離的沉寂花海……還有精神病院裏的房間、冷凍且暗白的鐵架床、木製的封閉式浴缸、甚至身上穿的那件讓你無法自由動彈從而阻止你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衣物,不但讓觀者看著難受,更反映了身邊事物對他的捆綁,造成他內心的壓抑。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