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坐骨神經痛到喊,怎辦?

譚莉英
美女中醫

  老天爺連日喪喊,除了影響消閒心情外,就連一眾風濕疼痛患者也無奈加入痛到喊的行列,其中一項,便是坐骨神經痛。

 

  許多人常有坐骨神經痛的困擾,尤其是長時間姿勢不正確的坐在電腦前,極容易被坐骨神經痛纏上身。

 

  好友Cindy致電告知她出現腰部疼痛和腿部麻木,下雨天尤甚。西醫檢查後診斷她是坐骨神經痛,處方了消炎止痛藥,她服用一個多月西藥,同時配合物理治療,情況未見明顯改善,停藥後腰痛腿麻痺更甚。走路十五分鐘,就覺得下肢酸脹無力,必須休息或彎腰下蹲一會兒才能繼續行走。

 

  Cindy因工作關係經常使用電腦,長時間(自攣式)坐姿,經常令腰椎受壓。一次外地公幹提行李扭傷腰部,自此左側腰部感覺痛楚,並一直蔓延至左大腿、臀部和小腿。醫生安排腰椎磁力共振素描,證實她腰椎神經受壓迫引致坐骨神經痛。由於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醫生曾提及椎間盤切除手術,但要全身麻醉及切除部份脊椎硬骨和小關節,分分鐘得不償失,令她十分困擾,故致電求救。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最長的神經,並且影響下半身至趾,分佈於左右腿,由腰4至骶3神經根結合而成,自坐骨大孔出骨盆腔,於臀部坐骨結節和股骨粗隆之間,沿大腿後於膕窩上方分叉為脛神經與腓總神經,再由小腿後和前外側,支配大腿後方及小腿的感覺。

 

  坐骨神經痛容易發作的年齡約在25至45歲,是一種多病因導致疼痛的症候群,而非單一疾病。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的疼痛、酸、麻木、無力等綜合症狀,而這種疼痛會沿著坐骨神經通路,從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外側,一路蔓延,並且呈「針刺」、「刀割」、「觸電」樣持續或間歇性疼痛,天氣不穩、運動或使勁會引起疼痛加劇。

 

  中醫並沒有坐骨神經痛這一名詞,此病屬於中醫學的「痹證」範疇,在《黃帝內經》《素問的擧痛篇》的論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說明痛症的主要病因,是寒邪使經脈氣血滯澀不通而導致。即中醫所說的「痛則不通」。

 

坐骨神經痛成因:

 

(一)肝腎兩虛:

  腰為腎之府,腎之精氣所灌溉區域,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過度勞役等傷及腎,以致腎虛無以濡養筋脈致使腰腿痛;古今醫家對腎虛所引起的腰腿痛甚為重視,認為腎虛是致病關鍵,常因腎虛而引起,否則雖有外邪(風、寒、濕、痰飲、濕熱、氣滯、血瘀、閃挫),亦不致病。

 

  肝也跟坐骨神經痛有關,肝主血和筋,因為肝有儲藏血液的功能,而筋則有賴血液的供養,因此肝對筋(包括韌帶、肌肉、肌腱和關節等)很重要。若果成長期間供養肝和腎的營養不足,又或長期過勞、熬夜、壓力大、情緒不穩、大病、久病、懷孕、產後或過度勞動性動作,都會令肝腎虛耗,容易導致坐骨神經痛。

 

(二)外感風寒濕:

  因久居濕冷之地、衣著冷濕、淋雨涉水、勞汗受風等,均可受風、寒、濕外邪侵襲,寒邪凝滯、濕邪粘聚,若痺著阻滯經絡,不通則痛,常使疼痛、酸麻反復難愈。此外天氣不穩或濕熱邪氣亦可致病,如長夏濕熱,或寒濕蘊積日久,鬱久化熱,流注膀胱經脈引發四肢神經病變。

 

(三)跌撲外傷,氣滯血瘀:

  跌撲外力撞擊或腰、脊、盆骨結構移位,損傷經脈,或舊傷後遺症,腰部用力不當,閃挫扭傷,均可導致引發本病。

 

處理方法:

 

  針灸治療佐以淨血療法。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針灸能有效治療所有神經病變。如:疼痛、痠軟、麻木、癱瘓、痙攣、傳導或感覺異常等。

 

淨血:

 

  取穴(腰痛點與委中穴)用梅花針輕輕叩刺,待表皮有少許破損後,外塗中藥活血化瘀止痛藥液,再以負壓將瘀血抽離,便可將外邪(如:風、寒、濕、熱與瘀血等)取離,便可達到通經活絡、活血止痛之效。

 

針灸:

 

  針刺承山、環跳、秩邊、陽陵泉和命門等穴,平補平瀉,佐以艾灸,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放鬆深層肌肉、緩解疼痛麻木,以改善身體協調及走路,同時提升人體的正氣,保持經絡暢通。

 

  若然結構移位,當然要作徒手復位去處理病灶,同時要檢查致病原,若果由日常生活習慣而引起的,生活起居也需要適當地作出調整。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