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避疫後遺症】炎症性腸病患者怕染疫拒覆診?情況惡化恐要切腸

【避疫後遺症】炎症性腸病患者怕染疫拒覆診?情況惡化恐要切腸

健康解「迷」

  腹痛、腹瀉、嘔吐等情況雖普遍,但當中或是炎症性腸病的警號。有專科醫生指出,現時本港約有5,0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患者或因憂慮外出使用廁所時增加染疫風險,因而拒絕出門覆診及配藥等;有患者就因自行停藥變得「自閉」,甚至需急性入院切腸。

 

李建綱醫生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兼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建綱表示,炎症性腸病是由身體免疫系統的不正常反應引起,主要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2種,常見病徵包括腹痛、腹瀉持續超過4星期、大便帶血及消瘦等,嚴重可致毒性巨結腸症、腸道破裂穿孔及腹膜炎等情況。

 

常腹瀉 怕外出用公廁易染疫

 

炎症性腸病主要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常見病徵包括腹痛、腹瀉持續超過4星期等等。(iStock)

 

  李醫生稱,根據本地研究顯示,本港過去20年患者人數上升7倍,平均每10萬人便有近50人患病,料現時全港約有4,000至5,000名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僅20至40歲,克隆氏症患者更可低至10歲以下。由於患者在病發時需不斷上廁所,疫情下部分患者會因害怕外出時使用洗手間,將增加染疫風險,因而拒絕出門覆診及配藥,有青年更因此變得「自閉」等。

 

  他強調,患者不能隨意停藥或減藥,否則或增加復發及惡化風險,以致可能需要在疫情期間入院,反增染疫機會之餘,亦可能需轉用其他較昂貴且會影響免疫力的治療方案,或甚要做手術等。曾有年輕患者因病情緩和自行停藥,最終需急性入院切腸,終生需帶着「便袋」,影響日常生活及自信心。

 

須持續服藥 減低炎症紓徵狀

 

  炎症性腸病是不能「斷尾」的病症,李醫生強調,患者如按照醫生指示,持續服藥和覆診,仍可減低炎症和紓緩症狀,可助有效長期控病,減低復發風險,亦不用常常四圍「搵廁所」。他又建議,政府應增設炎症性腸病專科護士,以便了解及跟進患者情況;而公共廁所衞生情況未必太好,大便亦具有傳染性,患者使用時需特別注意衞生,並保持社交距離等。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