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端午素糭】環保便當始祖:藜麥三米糭!高纖可口不會弄壞場胃

【端午素糭】環保便當始祖:藜麥三米糭!高纖可口不會弄壞場胃

李美怡 Cathy Lee
走肉廚房

  六月有龍舟節(端午節的英文叫 Dragon Boat Festival,Dragon Boat直譯就是龍舟。每年的瑞午節前後,香港都有舉辦龍舟節,請來世界各國的選手來扒龍舟,「扒」即「划」的意思。想不到,這個小時候覺得很無聊極沒趣的節日活動,今年會因為疫情而取消),亦有糭子節(五月中起,各大小中式餐廳,門前掛上一串串的糭子,分外吸睛,正好提醒端午節即將的到來)。

 

  說到糭子,不論它是楚人為免投江的屈原的屍體被魚類吃掉的,還是用來祭祀屈原亡魂的,指的都是那以葉子包裹著米的東西。大家有沒有跟我一般的好奇,為甚麼同一樣的食品,越過了一個海洋,香港人會把它寫成「糭子」,台灣則習慣用「粽子」的呢?《本草綱目》說「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糉」,可見「糭」出現得比較早。後來,不知怎的,出現變形字「粽」,是因為「糭」子不好寫嗎?哈哈。

 

  不管是「糭子」,還是「粽子」,它猶如台灣有名的竹片池上便當,或日本人吃著的紫菜飯團的古代版,可以說是便當的活化石。那天把糭子帶回辦公室當午飯吃的時候,就在鬆縛棉繩,打開葉子,舀起那陣陣葉香的米飯的那一刻,感覺回到了遠古,瞬間去到戰國。想像一下,不管它是廣東糭(香港的),還是台灣的南部粽(類似油飯,糯米飯先炒好,才包起來的)和北部粽(港式相似,用生米直接拿去包和蒸的),內餡雖多多少少有所變化,但包裝卻從戰國到今天,始終如一:米飯被包裹在多重葉子裏。彷彿與古人,戰國古人,透過這麼一個葉子包飯而交流、穿越起來,發思古之幽情,真的無比有趣。

 

  糭子,不單單屬於古代人的,還是我們現代人的便當恩物。首先它方便攜帶,不要小看那幾片葉子,簡單地把內裏的米飯和餡料,包裹得妥妥當當,一點醬汁都不會洩漏。而且,它百分百天然,可以直接放入微波爐加熱,天然葉子的水份,足以鎖住裏頭米飯的香味和水份,不易叮乾(不會因加熱而把食物弄乾),亦不怕危險(放錯的物料入微波爐會爆炸的,大家要小心哦)和不健康(不適當的塑膠物料便當盒,會在加熱過中釋放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最重要的是,在追求健康和環保的今天,包裹米飯的葉子,是天然的分解物,不如塑膠或紙的便當盒,難於處理。更何況,糭葉不只有盛載飯菜的作用,也能為米飯加添天然葉香,這個不是一般便當盒可以相提並論的。

 

  「藜麥三米糭」保留著糭子這環保便當的優點,進一步在米飯上下了工夫。大部分的糭子,都是糯米為主。糯米雖則味美,但多吃令腸胃不適,造成消化不良。把它換成了膳食纖維高的糙米和黑米,即使因為美味可口,而貪吃多幾顆,也不會弄壞了腸胃。說真的,夏至過後,端午之時,氣溫高飆,在悶熱的日子裏,吃口清爽,讓腸胃自在的糭子,反而更能消暑,強壯身體免疫力喔。

 

CONTINUE READING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