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夏天袪濕】濕重分寒熱!飲袪濕湯水前,分清自己係寒濕定濕熱!

【夏天袪濕】濕重分寒熱!飲袪濕湯水前,分清自己係寒濕定濕熱!

中醫話

  經常聽說夏日就是要「袪濕」,網上不乏一些自製健康袪濕湯水的文章,教大家去水腫,排出體內多餘水份。有些教學更使用藥材入膳,例如土茯苓、茵陳等。從中醫學角度,到底甚麼是濕氣重?是否每個人都適合飲用袪濕湯水?今日請來註冊中醫師何國璋教授爲大家拆解「袪濕」迷思!

 

註冊中醫師何國璋教授(圖片由作者提供)

 

濕重與體內多餘水份無關!

 

  有人說,濕重是因為體內有多餘水份;何教授表示,正確來說體內不會有多餘的水份,因為水份會經汗腺及尿液排出,維持正常的人體液代謝功能。如果你有肢困、易倦、腹脹的問題,正是中醫學中的「濕阻」或「濕困」,而發生濕阻的病機多與脾胃虛弱、氣虛、腎虛有關。

 

  至於濕邪致病,有內、外之分︰外濕為六淫之一,指雨露霧濕、氣候潮濕等。內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形成多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津液不得運化轉輸,停聚而生。內濕與外濕又常相互影響,外濕導致脾失健運,濕從內生,而脾失健運,又招致外濕的侵襲,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飲食方面,若一味利水袪濕,可能損害脾腎陽氣,弄巧成拙;可多加入一些健脾益氣的藥材或食材,如淮山、茯苓、白朮、黨參、炒扁豆、蓮子等,可更見起效。

 

有濕熱和寒濕之分

 

  何教授強調不論外濕、內濕致病,均與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然而其中的病理轉歸、發展趨勢又有所不同。在脾胃功能受損之時,有濕邪從寒而化,亦有從熱而化的不同病理變化趨向,當中所出現的症狀都不同,要視乎濕重的類型而對症下藥;過用寒涼之品,易於寒化;妄加溫燥者,易於熱化,所以食用袪濕湯水或袪濕茶前切記弄清楚自己的體質,避免藥石亂投。怎樣區分是寒濕還是濕熱?

 

寒濕型:容易疲倦,身體困重,面白或暗黃;怕凍、手足冰冷、大便稀溏、口淡不渴、腹脹食少、舌淡白、苔膩

 

濕熱型:身體發熱,頭身困重;胃脹悶、口乾不欲飲,或面目發黃,皮膚出瘡疹;小便短赤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舌質紅、苔黃膩

 

食療推介: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寒濕型:茯苓大棗茶

材料:茯苓10克、大棗3至4粒、生薑4片

製法:將全部材料浸洗乾淨,加水煮約半小時即可,可加入熱水反覆沖泡。

功效:溫中化濕,健脾安神;寒濕型適用

 

濕熱型:土茯苓絲瓜肉片湯

材料:土茯苓12克、絲瓜1根、生薏米15克、豬瘦肉300克左右、生薑3片

製法:豬瘦肉切薄片及汆水;絲瓜去皮及切塊;其他材料洗淨,全部放入煲內,大火滾起轉文火煲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袪濕;濕熱型適用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