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8月7日立秋,宜養脾

8月7日立秋,宜養脾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近日天氣早晚轉涼,8月7日立秋,標誌著養生也要從夏天的滋長改為秋天的收斂。運動要適度,避免大汗淋漓;飲食也要以健脾胃、滋陰潤燥為主。

 

  雖說入秋,日間天氣還是悶熱不耐,要進補,胃口不開,吃甚麽都不是味兒,如何補?立秋這節氣一般在中伏和末伏之間,今年又逢新冠肺炎,所以今秋食補的任務,首要健脾胃保心肺,增强免疫力,才可抵禦大病小病秋冬襲來。

 

  一味健脾食療的四神湯便派上用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身旁伺候的四位大臣由於過度操勞,水土不服,相繼病倒。經當地醫師開出茨實、蓮子、淮山、茯苓等四味藥燉豬肚,四人服用後即告痊癒,乾隆即昭告天下「四臣,事成!」,宣示四位大臣一切安好。四臣湯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日久音轉變成今日的四神湯。

 

  四神湯以蓮子、茨實、山藥、茯苓為主,有健脾利濕、潤肺降燥、養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用水煎服,作為茶飲。而該四種藥材也是常用食材,煲湯佐膳,發揮食療的功效;對胖人來説,亦是不錯的瘦身湯。

 

  製作老火四神湯,用淮山(乾)、茨實、茯苓、蓮子各10克,配雞或瘦肉同煲;做法把湯料放入鍋内,添加清水,煮開後轉文火煲2小時左右,加鹽調味即可(1-2人分量)。按個人喜好,乾淮山可用鮮品山藥一段代替。吃素的可以把肉葷去掉,煮粥或打粉煮成米糊。

 

  這四味湯料,看似平凡,卻原來配伍對藥有其藥理依據。

 

  茨實甘平,健脾止瀉祛濕止帶;蓮子甘澀,益腎固精養心安神;山藥補脾氣,養脾陰調肺氣,可定喘止咳;三者伍用,其健脾、補腎、強肺的功效倍增。《本草新編》:「茨實不但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飲調服。」

 

  至於茯苓,這夏秋交融的季節更形重要。茯苓性味甘淡平和,歸心、肺、脾經,可滲濕利水,能健脾和胃,更可安心神、寧遠志。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用來袪除體内濕症最理想,而且不管是寒濕,還是濕熱,又或脾虛濕聚,都可以用上。

 

  茯苓泡水或煎飲,就是茯苓茶,又叫安神茶,有寧神利水、補肝腎烏鬚髮的功效。慈禧太后便以此作為日常飲料,收寧神、美顔、去水腫、瘦身的作用。說茯苓茶可烏鬚髮以致再生髮也不為過,因茯苓淡滲利水,腸胃水濕痰重者,或日常生活過於憂心者,時會頭油重,心神亂,致掉頭髮而成禿,茯苓茶正好對症而治。

 

 

  茯苓安神,所以茯苓安神茶有謂覆杯而臥之説,能解決不少人長期失眠的問題。自古茯苓茶的延伸食譜也有不少,例如加大米同煮成茯苓粥,加麵粉蒸煮成茯苓糕等,對長者嬰孩等,調理脾胃功效更見顯著。

 

脾是甚麽?

 

  從解剖圖看,脾是一個器官,一個人體最大的淋巴腺,位於腹腔的左上方。

 

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9274516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位於我們身體的中焦,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所以如果脾出現了疾病,那麼身體相關的功能就會受到損害,常見的症狀有腹脹腹痛、納呆、便溏泄瀉、肢體困重、水腫、內臟下垂、出血、月經過多以及崩漏等等。

 

  脾胃關係極為密切,脾和胃各為獨立的臟腑,脾為臟胃為腑,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胃喜規律,厭刺激;脾需燥,不喜濕。脾具有「土」的特性,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主要源於冷飲凍食、出入冷氣間帶來的影響。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