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餃子人生】開放思考,接受「詭計多變」的Dumpling!抗疫素食:香煎南瓜黑豆全麥餃子

【餃子人生】開放思考,接受「詭計多變」的Dumpling!抗疫素食:香煎南瓜黑豆全麥餃子

李美怡 Cathy Lee
走肉廚房

  「今天晚上妳吃甚麼?」那天跟朋友在Face Time的時候,她這樣問。「今天晚上不想大費周張的做菜,簡單的蒸個冷凍餃子就好。」餃子是華人社會中,最尋常不過的食物:有超市裏賣的冷凍的,有專門店家賣的現做的;有菜肉餃、魚餃,也有素餃,各適其適的。每每不知道要吃甚麼的時候,往往跑到家附近的餃子店裏去,買個鍋貼(煎餃子)好回家。對呀,因為煎炸的東西,香口美味吧?!小時候是超愛吃鍋貼的。 

 

  Dumpling是餃子的英文名字。根據英國牛津字典,dumpling泛指混和麵粉和水的小麵糰,它可能是指把用麵糰包裹水果、肉或蔬菜餡料的東西,通常以蒸、烤、油炸,或跟用湯或肉一併來煮的。即是說,我們平常吃得到的,那用麵粉揉成的皮,包裹著的肉和蔬菜餡料的東西,不是嗎?

 

  多年前去布拉格旅遊的時候,跟朋友刻意的,找來一家看起來一點不像觀光客會去的餐廳,在眾多的選擇之中,看到了一道有英文繙譯dumpling字樣的,當時候心裏想,第一天簡單的吃個晚餐也不錯。於是,我點了一個knedlíky(是捷克語,作dumpling解)的套餐來試試看。結果,我給店員頓上來的菜餚,嚇了一下,「甚麼?這是dumpling?」,眼前的餐盤上,在醬汁旁邊的,竟是一大塊類似饅頭的麵包條。後來才知道的說,knedlíky是捷克的傳統dumpling,它是先用水煮,再來烤的麵糰,用來沾醬汁來吃的,吃起來很有饅頭的口感的。

 

  媽媽不會做雲吞,也不會包餃子,所以,我本來是不知道怎麼去做的。直到後來去英國讀書的時候,同舍的有兩位北京的同學。北京人很愛吃餃子,喜慶的日子,就是包餃子,吃餃子的日子。那年農曆年,大家都沒有回家,於是相約在宿舍的廚房來裏,聚聚餐,好來慶祝一下新春歡樂的氣氛,而我,就是到那個時候,在她們的指導之下,才初嘗揉餃子皮,和包餃子的樂趣。 

 

  偶然在網絡上看見一道叫Pierogi(是波蘭語)的菜式。Pierogi是波蘭語,亦是dumpling的意思。它的長相跟我們平常吃到的鍋貼有點像,不過它是用起司、酸奶油和洋葱作主要佐料的食物。波蘭人會先做好麵糰,把甜或鹹的餡料,用麵粉皮包起來,放水裏煮,再放平底鍋裏,伴以起司或酸奶油來煮。Pierogi不只有鹹的,亦可以是甜的。甜的通常會是草莓和藍莓的,跟糖一塊來煮。

 

  為了不讓河裏的魚吃到屈原,或為了祭拜屈原,糭子成為端午節的必備傳統食物。糭子,英文也叫作dumpling。今年,為了一嘗糭葉香,為了不想吃用糯米做的,自己走去菜市場裏,買來糉子葉,依樣葫蘆的,學起別人包起,那呈立體三角形的糭子來(糭子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長條形的,不過,大概是從小到大吃的都是,呈三角形的廣東糭子吧,心目中總以為糭子必須長這麼樣的。哈哈)

 

  這麼說來,Dumpling是一個很玄的詞語,它變化多端,脆計多變,老是以不同的狀態呈現出來,它可以是捷克的饅頭,可以是波蘭的鹹/甜煎餃子,可以是端午節的糭子,亦可以是我們平常在店裏吃得到的餃子。假如dumpling可以這樣,世上的人和事,也可以這樣,以不同面貌出現嗎?或是說,我們對待人和事,不要以為它只有一個既定的模樣,也不太應該有既定的看法吧?!多開放思考,接受多面的可能,永遠得著的是自己啦。

 

註:自3月起,每月一次的台北/台灣蔬食情報,將改以防疫食譜來代替。

 

CONTINUE READING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