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陰陽失衡】高血壓關肝腎事!情緒、飲食有影響,按證型針灸+好習慣助改善

【陰陽失衡】高血壓關肝腎事!情緒、飲食有影響,按證型針灸+好習慣助改善

譚莉英
美女中醫

  本來打算到Donki朝聖,怕人多,結果跑了去一田。買了一大堆各式各樣食品後,打道回府。上車後,電話響起,原來是Jammie急於求見,一口答應,翌日在診所見面。

 

  甫坐下,Jammie 皺著眉說:「譚博,我突然發現了自己高血壓,好擔心,我只有三十多歲,一向身型窈窕,沒有理由是三高的。但是找你的原因,就是不想從此要吃高血壓藥終老。從你的角度來看,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高血壓病,有得醫嗎?」

 

  我答:「高血壓歸屬於中醫的『眩暈』、『頭痛』、『肝風』範疇。病位在腦竅,與肝、腎關係密切,症狀表現與體內的風、火、痰、瘀等病邪有關。中醫認為高血壓多因精神緊張,憂思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吸煙、飲酒;或素體偏陽盛,加之精神因素,導致體內陰陽失衡,氣血失調,出現肝陽偏亢,甚至痰火上擾;老年人還與肝腎兩虛,陰虛陽亢有關。

 

  1.肝陽上亢:肝臟主要調暢氣血運行,肝陽促進氣血上升,肝陰促進氣血下降,陰陽既相互作用也相互制約。一旦肝陽過盛,陰不制陽,致使氣血上湧,產生風邪,就出現頭風重、頭痛、眩暈等症狀。

 

  肝陽過盛的原因:身體素來有陽過盛的傾向;或情緒問題,如:憂鬱、惱怒、緊張、思慮過度等,導致肝氣鬱結,鬱氣化火,損耗肝陰;或腎陰虛,不能滋潤肝陽,導致肝陽過盛。

 

  2. 痰濁上擾:當肝陽過盛,易受風、痰病邪影響,擾亂經脈運行,氣血不能上升滋養頭目,導致眩暈、昏迷、肢體麻木等。痰濁積聚的發生多因飲食不節,進食太多肥膩之品,損傷脾胃功能;

 

  或因憂思情緒、勞倦等易致脾陽損耗,水液運化不良,形成痰濕積聚;或因肺虛不能調節體內津液輸布、運行及排泄,津液流通不暢就會積聚生痰;或因腎虛水液代謝不良,體內水液氾濫而形成痰濁。

 

  3. 陰陽失調:腎精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為陰陽之根本。當人到老年,腎氣虧虛,體內陰陽失去腎的支援而出現不協調,陰虧虛發生在身體下部,而陽過盛發生在身體上部,上下不能相互制約時,就會導致虛火上炎,而出現頭痛、耳鳴等。

 

  4.其他重要病因: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的病因迄今仍在研究中,並提示與下列因素有關,如遺傳、肥胖、鈉鹽攝取過量、大量飲酒、吸煙、高度集中及精神緊張的職業、缺乏體力運動、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如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C等。

 

  從現代醫學來看,高血壓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十分複雜,目前還不是十分明確。事實上血液循環的調控,包括:心臟、血管、血液組成、神經系統、內分泌以及一些器官在內,這些環節在高血壓形成後都可受影響。」

 

  Jammie 續問:「我媽媽也有高血壓,但是她有三高而我沒有,我們的症狀不大相同,又何解呢?為甚麼高血壓也有不同的表現呢?」

 

  我答:「高血壓的證型包括:

 

1.肝陽上亢:

主證:臨床表現為頭脹、目眩、頭痛、目赤面紅,伴有急躁易怒、便秘、尿黃赤。

 

2.陰虛火旺:

主證:臨床多見於工作壓力過大者,表現為目眩眼花,頭重腳輕或偏頭痛,心煩易怒,可伴有失眠多夢、手顫抖、手腳心發熱、入夜口乾。

 

3.腎陰虧虛:

主證:臨床表現為頭暈目花、頭內有空洞感、腦轉耳鳴,伴有記憶力減退、腰肢痠軟、精神萎靡、易倦怠。

 

4.痰濁上犯:

主證:臨床表現為頭脹且重、眩暈、胸痞滿悶,伴有少食多寐、嘔惡痰涎。

 

5.氣虛血瘀

主證:臨床表現為頭暈肢麻、倦怠乏力、活動欠靈,伴有胃納呆滯、動則氣短、日輕夜重,甚至半身麻木、小便失禁。」

 

  Jammie急著問:「我就是異常煩躁,睡眠質素也不好,加上經常頭暈、頭痛,有得醫嗎?」

 

  我答:「當然有啦,可嘗試針灸治療。

 

  針灸選取:太溪、太沖、曲池、百會為主穴。太沖可疏解肝氣,遏制肝陽上亢,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對整條經絡上的氣血有總體調攝作用。太溪可以調動腎水來滋腎陰。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有平沖降逆之效,對於清熱解表和疏通經絡有著很大幫助。百會居於顛頂,為諸陽之會,並與肝經相通,用之可清瀉諸陽之氣,平降肝火。肝陽上亢者,可加風池、光明、陽陵泉、俠溪等穴;陰虛火旺者,可加腎俞、太谿、行間、太衝、三陰交等穴;腎陰虧虛者,可加足三里、命門、氣海、關元等穴;痰濁上犯者,可加豐隆、足三里、合谷、曲池、解溪等穴;若果遇著氣血虛弱,可以佐以艾灸,臨床效果十分理想。」

 

  Jammie鬆一口氣:「那我就放心了!平時我需要戒口或預防一下嗎?」

 

  我答:

 

  1.飲食調攝,「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要限制高鹽份、醣類、肥甘厚味、辛辣燥熱之品,亦要戒煙酒,還可根據不同的體質情況適當選用一些中藥進行食補。

 

  2. 心理調攝,「善養性者,治未病之病。」保持情志舒暢,心境豁達,避免情緒激烈波動,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娛樂的時間,使張弛有度,氣機舒暢,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則,其不僅對預防高血壓病,更是在各類疾病的預防工作中都居於重要地位。

 

  3. 適度運動,「動則不衰,用則不退」。適當的運動可使人體氣機通暢,肝氣條達,脾氣健運,無痰濕之阻,但亦切勿過度,若勞欲過度,則耗傷陰液,引發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應注意珍惜精氣,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方才符合養生之道。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