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寒露談「參」

寒露談「參」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今年10月8日迎來寒露,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天已屆暮秋,過了下一個節氣霜降,就算入冬了。今天談寒露養生,是談「參」,也是談「心」。

 

  隨著寒露到來,氣候由涼轉寒,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適應著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陰陽平衡;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乾、鼻燥、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要預防秋燥,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基礎上。根據個人體質,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而一些偏溫性的食物,能預防和治療涼燥犯肺;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還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

 

  過去數月,我們談養生防疫,都集中在祛濕驅寒養脾胃,因新冠肺炎病毒喜濕,乾脾臟就減少病毒潛藏入侵的風險。只顧防範還不足夠,還需要趁秋冬時節強身滋補,才能談上祛病防疫。

 

  亞洲人都知道人參是救命補身至寶,但人參雖好,不是人人體質受得了,要補得到位才算見功。如何用參?便須瞭解甚麽情況用甚麽參,才能達到食療養補的目的。

 

  根據《神農本草經》,參分六類,分別滋補人體五臟。第一是人參,是一個總,主補五臟。餘下的五類分別為:沙參用於肺,丹參用於心,苦參用於胃,紫參用於肝,玄參用於腎。或會問:我們日常用上的高麗參、黨參、太子參和花旗參,怎麽沒有在歸類之中?

 

  《神農本草經》成書二千年前,把這些同類不同效的草藥辨析作為本草用藥,所歸類的六參,算是寒涼之物。如人參,一般指作藥用的生曬白參,涼中帶溫;而高麗參源自韓國,加工煮製成紅參,性溫熱;太子參是功效稍遜未成熟的孩兒人參;黨參則因應人參的需求太大,在明清時期用來填補人參的短缺,同時黨參補氣活血的功效,至今成了重要的食療藥用本草。花旗參源自北美,近代傳入,不入中華本草,卻在中國食療架構上起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以上所述的十類參種,國家已認可作為食療食材之用。

 

  寒露與參,如何扯上關係?寒露在秋冬交接,初秋保了脾胃運作順暢,暮秋便須補身養生,氣血通暢才可全身受益。秋燥潤肺之餘,更要留意心血管疾病在冷暖天氣交接間病發。用參作補,便易直接到位。這裏分享幾種秋冬補心潤肺的用參食譜,作為秋冬養生食療參考。

 

淮山高麗參益智仁煲乳鴿

 

  對於體弱的人容易患上胃寒、胃痛,尤對天寒易痛者有助。有溫脾暖胃,防寒止瀉的療效。

 

材料:高麗參10克、瘦肉 100克、淮山 30克、益智仁10克、生薑 3片、乳鴿 1隻、茯苓 20克(3人量)

烹調製法:藥材浸泡片刻,取出;乳鴿清洗淨斬件,放入熱水中汆水去血水;瘦肉洗淨切小塊;原材料同放入瓦煲内,加清水2升,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1至1.5小時,加鹽適量調味食用

按:此藥膳可以選擇鮮淮山或乾淮山,藥效同。

(廣東中醫院推薦)

 

太子參丹參燉瘦肉

 

  有行氣活血,涼血安神功效。對冠心病患者,稍微動就胸翳心痛者有助。

 

材料:丹參 4克、瘦肉不多於 100克、太子參 10克、蜜棗半枚 (1人量)

烹調製法:丹參、太子參洗淨;瘦肉洗淨切片;把全部材料同放入燉盅内,加清水適量;燉盅加蓋,文火隔開水燉2小時,加鹽適量調味食用

按:太子參與麥冬容易混淆,太子參氣微,味微甘,嚼之不發黏;麥冬氣微,味甘微苦,嚼之發黏。

(廣東中醫院推薦)

 

沙參粥

 

  秋冬乾燥,可收滋陰清熱、潤肺養胃、祛痰止咳功效。沙參粥適用於肺陰虧虛所致的虛熱燥咳、乾咳少痰、久咳聲啞、咽喉乾痛;胃陰虧虛所致的津少口渴、胃脘灼熱隱痛、舌乾少苔、大便乾結、乾嘔呃逆,以及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而屬陰虛者適用。

 

材料:沙參15至30克、粳米50克

烹調製法:將沙參搗碎,加水煎取藥汁後去渣,然後將藥汁與粳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鹽或冰糖稍煮片刻即可,做清粥或甜粥食用。另外,一般嶺南做法,只把沙參切小段與粳米同入鍋,齊水同煮至米開粥綿,加鹽調味,粥渣同食。

按:沙參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風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參有南沙參與北沙參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若,但南沙參偏於潤肺祛痰,北沙參偏於養胃生津,故在煮粥時,可根據需要而分別選用。現在市場上以北沙參為普遍,南沙參較為少見。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