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手部麻痺(三)】打工仔桌上趴睡致神經麻痺!誤用按摩槍反使痺感久久不散?

【手部麻痺(三)】打工仔桌上趴睡致神經麻痺!誤用按摩槍反使痺感久久不散?

Oscar 治療師
都市痛症

  「每天午膳小休,或是值夜班的小休,我都會趴睡在工作枱上,爭取一些休息時間。」辦公室職業評估,遇上了50多歲的王先生。「有次夜班小休特別好睡,只是多睡了10分鐘,左手前臂便發現麻痺,以往也有試過,但沒想到隔天回家休息後,就發現麻痺感覺沒有消失,左手腕無力,完全抬不起來,這個是不是中風?」

 

  「哪個位置麻痺?手掌或手背嗎?近手腕處?」先了解麻痺位置,便容易對症治療。

 

 

  按神經病理問題分布的話,不同痺痛的獨特性便一目了然。中軸神經(紫色)在手掌及外側三指半,手背及外三指;尺神經(藍色)在內二指;而橈神經(綠色)比較混合出現,可同時在手掌或五指,但一定會在手背正中央的,然而重點是看有沒有手腕、手指「失力」。所以,手握力及手指指力也是問題指標!

 

(網上圖片)

 

  手部麻痺、活動無力,的確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中風或腦部神經問題。不過王先生的問題只限於手腕手掌的活動,而不是整個肢體。手背麻痺加上手腕無力都是與橈神經有關。

 

  橈神經是控制手臂運動及感覺功能的重要神經,從臂神經叢分出來後,便沿上臂的肱骨後方,之後繞道手肘外側並沿前臂的背側一路下行,中間分出幾條重要的分支。在橈骨的路徑上,任何地方受到壓迫均可能造成上述神經功能的損傷,而影響的程度則視壓迫部位而定。最容易發生神經擠壓的部位,就是上臂螺旋溝(Spiral groove)的地方,它位於肱骨中間三分之一和下三分之一的交界處。橈神經走到此處正好貼在肱骨的下沿,並容易受到外來的擠壓。除了運動推撞,很多病人都是因為長時間臥床或趴睡而固定不動,或肱骨骨折亦造成此處神經擠壓而產生麻痺症狀,嚴重時還會影響到前臂的指腕伸肌,所以引起手腕下垂(Drop wrist)的問題。

 

  不少學生或上班族會趴在桌上午睡,如果不慎壓迫到前臂的螺旋溝,即使只是短短30分鐘,也可能壓迫到橈神經導致麻痺。而喝醉酒的人可能就另當別論了,有些人喝酒之後倒頭就睡,將手臂墊在頭下,加上睡得深沉,一整晚也可維持同一姿勢,隔天起床就可能感覺麻痺無力,相似的情況叫「蜜月伴侶症候群」,有機會再講解。

 

  這類問題一般都是神經構造本身的問題,大部份都不需要特別的治療,耐心等候其自然恢復即可。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才需要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治療包括正確的擺位以防神經進一步壓迫及手變形;透過關節運動以防手腕及手指攣縮,進而減低關節攣縮及肌腱縮短的機會;並提升手腕及手指伸直的能力以協助抓握。若是恢復進度過於緩慢,或是有逐漸惡化的現象。

 

  「但我已經2個多月了,還是未能回復原本的指力,有沒有甚麼運動可以幫忙的?」一般也沒有甚麼運動,反而是治療方法,及病人如何護理。「對了,王生,你平常會如何護理左手的問題?有沒有拉筋呢?」我問道,但總是有些奇怪的感覺。

 

  「拉筋?沒太多呀,只是發現麻痺痠痛時,便拿按摩槍在手腳痠軟的地方亂打一通,我是看網上短片教的呀!」王生指著他手肘內側上方和前臂骨縫之間。

 

  果然,這不對勁的地方,就是橈神經的巡行路線,還好,沒有打在手肘隧道的位置(參見上期),不然便更麻煩。

 

Read more: 【手部麻痺(二)】尾二指麻痹或患「肘管綜合症」!辨別麻痹位置助了解病因

 

  按摩槍的使用存有很大爭議,它的設計是用於放鬆大肌肉群,如大腿前後肌、內收肌,這次便正正刺激到橈神經,更令神經發炎及麻痺的情況久久不散。一些肌肉淺薄、神經較易接觸到的位置,如今次提及的螺旋溝、肘隧道的位置都不適合使用按摩槍。當然,有不少醫師、運動教練也會用上它,甚至有短片建議「打鬆」前臂肌肉,減少腕管問題及網球肘問題,方法是否可行,見仁見智。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