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暈陀陀】踎低起身見頭暈,是貧血、低血壓,還是耳水不平衡?3個穴位止暈止痛(附食療)

【暈陀陀】踎低起身見頭暈,是貧血、低血壓,還是耳水不平衡?3個穴位止暈止痛(附食療)

中醫話

  踎低起身見頭暈,到底是貧血、低血壓,還是耳水不平衡?正常人在長時間蹲着,突然或過快改變姿勢容易引起輕微頭暈的現象,一般持續幾秒鐘便可恢復過來。若你出現眩暈經久不癒,或者處於靜態時亦發生眩暈像坐船般,例如坐在椅子上或躺於床上也感到天旋地轉,那可能真的患上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是怎麼一回事?甚麼是「耳水」?為甚麼會「不平衡」?註冊中醫師張立彤指出,人的內耳有一負責人體平衡的器官,包括耳蝸、前庭神經及半規管等,當鄰近的耳蝸退化,會同時波及這組平衡器官,使身體移動時失衡而感暈眩,而退化較常發生於長者身上,因此他們常投訴「暈陀陀」。至於所謂的耳水,就是內耳的淋巴液,當耳內的淋巴液增多,壓力增高及不平衡,會向腦部發放錯誤訊息,導致處於靜態的身體出現郁動的感覺,而感天旋地轉,寸步難行。

 

香港註冊中醫師張立彤,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士。平素強調臨床診治時,藥療、針灸、推拿、導引與食療並舉,令患者開心接受而有效之療法。個人推崇藥王孫思邈對治未病的思維,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圖片由作者提供)

 

屬中醫學「眩暈」,有虛、實之分

 

  張醫師稱耳水不平衡學名爲「美尼爾氏症」(又稱梅尼埃病),排除頸椎病,是由於內耳膜迷路水腫,導致平衡功能發生障礙,因而出現眩暈等一系列症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旋轉性眩暈,一側性耳鳴耳聾,伴有噁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檢查可見自發性水準性眼球震顫等,可說是長者常遇到的耳疾問題之一,近年亦見多發於年輕人身上。

 

  本病屬中醫學「眩暈」範疇,《內經》稱之為「腦轉眩暈」。從中醫角度來看,眩暈症有虛、實之分,可以由風火、痰濕、氣血虛弱、肝腎陰虛等所致。多因素體肝腎陰虛,加之後天失於調攝,或恣食肥甘厚味,或情志過激,以致氣血不足、痰濁阻滯,清陽不升,或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引動內風所致,臨床上常見分型如下:

 

1. 肝陽上亢型

 

  症狀:風火多由肝陽上亢引起,據《內經》所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情志抑鬱,思慮過度,最易引致肝風內動、肝虛血少而生風,故患者每見周圍物件轉動,便會有眩暈頭痛、煩熱面赤、耳鳴、口苦而乾、夜寐不寧、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甚或有胸悶作嘔、婦女或兼有經期不準、經痛等症出現。治則以平抑肝風、養肝血,培土抑木為主。

 

2. 氣血虛弱型

 

  症狀:眩暈反復發作,病程較久,伴嘔吐、耳鳴耳聾、失眠健忘,食少乏味,為面色蒼白,唇淡,精疲力乏及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景岳》有「無虛不作眩,當以治虛為主」的名言。治宜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3. 肝腎陰虛型

 

  症狀:頭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痠軟,遺精耳鳴等。治宜滋陰補腎,平肝。

 

4. 風痰上擾型

 

  症狀:痰濕所致者,症見頭痛頭重、眩暈、動則悸喘且眩暈加重、胸悶泛惡、脘脹納呆、困倦嗜,並且體胖,胃納不佳,舌苔白膩,脈弦或滑。治宜降逆化痰,理氣健脾。

 

通用食療推介:天麻魚頭湯

材料:天麻1O克、川芎9克、白芷9克、鮮大魚頭1個、生薑3片

製法:將所有材料處理洗淨,放燉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2小時左右,熟服。隔天1次,可常服。

功用:熄風止暈,通絡開竅。

 

  張醫師強調,耳水不平衡容易復發,患者應盡早求醫,並改善日常飲食作息,切忌日夜顛倒!除了多用輔助食療外,張醫師推介穴位按壓,減輕眩暈症狀。

 

1. 內關穴:指壓法,每次8下,每日2至3次。有止嘔止暈作用,減輕頭痛、心悸、胸悶等症狀。

 

 

2. 太衝穴:指壓法,每次8下,每日2至3次。可紓緩頭痛、眩暈,同時可改善高血壓,月經不調,手腳麻木,視力問題等。

 

 

3. 合谷穴:彈拔法,每次8下,每日2至3次。可減輕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